民国初年,胶东半岛有个叫张家庄的村子,庄里有个叫张老实的佃户。这张老实人如其名,本分得连蚂蚁都不忍心踩,可偏偏命比纸薄,租种了村东头赵阎王三亩薄田,年年收成勉强糊口。
这年开春,张老实媳妇得了急症,为抓药治病,他只好硬着头皮找赵阎王借了三块大洋。赵阎王眯着三角眼,捻着山羊胡,慢悠悠地说:“老实啊,利息嘛,按老规矩,九出十三归,年底一并还清。”
转眼到了年关,算盘一响,张老实欠的债利滚利变成了五块大洋。他辛辛苦苦一年,打下粮食全抵了旧债,这新债如何还得起?赵阎王把借据抖得哗哗响:“年底还不上,你家那两间破屋就归我了!”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张老实被赵阎王的家丁轰出门,揣着仅有的几个铜板,想去集上买点香烛,求灶王爷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他失魂落魄,不觉走岔了路,天色暗下来时,竟钻进了一片老林子。
这林子当地人叫它“狐仙岭”,传说有狐仙修行,寻常人不敢轻易进入。张老实又冷又饿,见前方有处破败的土地庙,便想进去避避风寒。
庙里蛛网密布,土地爷的神像也掉了颜色。张老实拜了拜,蜷缩在角落。半梦半醒间,忽听得窸窸窣窣声响,睁眼一看,竟见一位白衣老者不知何时坐在对面,须发皆白,面容清癯,正笑吟吟地看着他。
“后生,年关将至,为何在此落脚?”老者声音温和。
张老实见老者气度不凡,不像歹人,便一五一十道出苦楚。老者听罢,捋须笑道:“世人皆苦,为利所困。老夫有一物,或可解你烦忧。”说罢,从袖中取出一杆巴掌大小的戥子秤。这秤乌黑发亮,秤杆上刻着细密符文,秤盘似铜非铜,闪着幽光。
“此秤名曰‘公道秤’,可称人心善恶,断事理曲直。”老者将秤递过,“你拿回去,若遇纠纷难断,便将此秤悬于梁上,双方各执秤盘一端,那秤砣自会移动。偏向善者,则善者得助;偏向恶者,则恶者受罚。切记,此秤只量公道,不称金银,更不可用于邪道,否则必遭反噬。”
张老实将信将疑接过小秤,只觉入手冰凉。正要道谢,一阵困意袭来,昏沉睡去。再醒来时,天已大亮,庙中空无一人,唯有那杆小秤静静躺在怀中。他以为做了个梦,可掌中实物提醒他,昨夜奇遇是真。
张老实回到村里,已是腊月二十八。赵阎王正领着家丁在他家门前叫骂,扬言再不还钱就要拆房。张老实想起怀中秤,心一横,上前对赵阎王说:“赵老爷,您说我欠您五块大洋,我说只欠三块本钱。争也无用,我有一法可断公道,您可敢一试?”
赵阎王嗤之以鼻,但围观的乡邻越来越多,他碍于面子,便应承下来。张老实按老者所言,将小秤悬于自家门梁,请赵阎王与自己各执秤盘一边。
说也奇怪,那小小秤盘,两人手指刚搭上,便觉一股吸力粘住。更奇的是,那秤砣竟无人自动,先是晃晃悠悠停在中间,随即猛地向张老实这边一滑,直坠到底!
众人哗然。赵阎王脸色铁青,觉得邪门,骂骂咧咧想收回手,却发现手指像被钉在秤盘上,动弹不得。这时,秤砣底部竟渗出墨汁般的黑水,滴在赵阎王脚面,瞬间冒起青烟,烫得他哇哇大叫。
“妖术!这是妖术!”赵阎王惨叫。
张老实也慌了,忙说:“赵老爷,秤已显灵,公道自在人心。您若承认我只欠三块本钱,我便放手。”
赵阎王脚面刺痛钻心,只得连声答应。话音刚落,手指立刻松开。他再看脚面,却完好无损,只是鞋袜湿了一块,恶臭难闻。赵阎王又惊又怕,灰溜溜写下字据,承认张老实只欠三块大洋,带着家丁跑了。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张老实得了一件“神秤”宝贝的消息,很快传遍四乡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