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黄皮子账房(1 / 2)

保定府往东百十里,有个赵家庄,庄里有个富户赵老员外,家大业大,光是粮仓就有七八座。这年秋收刚过,赵老员外却愁眉不展——他家账房先生因病回乡,新来的几个识字后生,打起算盘来总出差错,眼看年底盘账的日子越来越近,这可急坏了赵老员外。

这日黄昏,庄里来了个外乡人,自称姓黄,四十来岁模样,瘦小精干,尖嘴窄腮,一双眼睛却滴溜溜透着精明。他径直到赵府门前,作揖道:“听闻贵府缺个账房,小人愿毛遂自荐。”

赵老员外见他相貌奇特,将信将疑地问:“先生可精通算学?”

黄先生微微一笑:“员外可随意出题。”

赵老员外便道:“今有粮三百四十五石,每石换银一两二钱,共计几何?”

黄先生眼珠一转,脱口而出:“四百一十四两整。”

赵老员外暗自拨了拨算盘,分毫不差,又出了几道复杂题目,黄先生皆对答如流,甚至比算盘还快。赵老员外大喜,当即聘他为账房,月钱二两,管吃管住。

黄先生上任后,果然名不虚传。偌大的赵府账目,他不出三日便理得清清楚楚。更奇的是,每逢夜深人静,账房里算盘声噼啪作响,似有十余人同时在劳作,可推门一看,只有黄先生一人在灯下疾书。

赵老员外心下称奇,却也不便多问。

转眼到了年关,赵府上下忙着准备年货。这日傍晚,厨娘王嫂正在厨房蒸年糕,忽见黄先生蹑手蹑脚溜进来,四下张望后,迅速从怀里掏出个小布袋,抓了把生米塞入口中,嚼得嘎嘣作响。

王嫂轻咳一声,黄先生吓了一跳,慌忙将米袋藏入袖中,讪讪道:“夜长腹饥,寻些点心。”

王嫂笑道:“先生何不早说,这有新蒸的年糕,比生米可口多了。”

黄先生却连连摆手:“不敢劳烦,生米就好,生米就好。”说罢匆匆离去。

王嫂心下疑惑,次日便将此事告知赵老员外。员外也觉奇怪,自此暗中留意黄先生举动。

又过了月余,庄里李货郎半夜从邻村回来,路过赵家粮仓时,隐约见几条黑影扛着麻袋往账房方向去。他以为是府上夜运粮食,不料次日便听闻赵家西仓少了两石米,门窗却完好无损。

赵老员外联想起前事,心中生疑,便找来庄里见多识广的孙老太爷商议。

孙老太爷捻须道:“此事蹊跷。我观那黄先生言行诡异,怕是懂得异术。老夫年轻时曾听说,有些懂邪门歪道的人能驱使‘五鬼运财’,莫非他......”

二人商议一番,决定暗中查探。

当夜三更,赵老员外悄声来到账房外,舔破窗纸往里瞧。只见黄先生端坐案前,面前摆着五个泥塑小人,他手持朱笔,在小人背上画符念咒。不多时,那泥人竟动了起来,蹦跳着钻出窗户,朝粮仓方向去了。

约莫一炷香功夫,五个泥人扛着米粒鱼贯而入,将米倒入一个木箱后,又变回泥塑。

赵老员外看得真切,心中骇然,却不声张。次日,他备下一桌酒菜,单独请黄先生赴宴。

酒过三巡,赵老员外举杯道:“先生来我庄上已半年有余,账目打理得井井有条,老夫感激不尽。只是有一事不明,还望先生解惑。”

黄先生神色微变:“员外请讲。”

“先生所用之术,可是‘五鬼运财’?”

黄先生手中酒杯一晃,酒水洒出少许,强笑道:“员外说笑了,哪有什么五鬼运财。”

赵老员外正色道:“先生不必隐瞒,昨夜老夫已亲眼所见。只是不解,先生既有此等本事,何苦屈居寒舍做个账房?”

黄先生见事已败露,长叹一声:“既然员外知晓,我也不再隐瞒。我确实懂得驱使黄仙之术,只是此法有违天和,用之不义必遭反噬。我本保定城内一落魄书生,因机缘巧合得此异术,曾靠它敛财,却招致家宅不宁,妻离子散。后得高人指点,需行善积德三年,方能化解冤孽。来贵庄做账房,实为借正当营生糊口,偶尔驱使黄仙运粮,也是为补足账目亏空,绝无侵害主家之意。”

赵老员外将信将疑:“既如此,先生可愿展示此术,让老夫开开眼界?”

黄先生犹豫片刻,道:“也罢,只是需备香案贡品,且需在子时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