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状元不能拔贡(2 / 2)

皇上大悦:“新科状元不慕京官,实属难得!”便任命他为江宁知府。

赵文启离京赴任,途径泾河,特意祭拜河伯。当夜,胡老翁托梦道:“你避过一劫,可喜可贺。实不相瞒,那河伯本是前朝官员,怨气未消。你若任京官,必遭其害。外放为官,反能平安。”

赵文启问道:“那枚文运钱究竟是吉是凶?”

胡老翁笑道:“此钱确有助文运之效,但也与河伯气运相连。你用它中了状元,已耗尽它的灵气。若再贪心,必遭反噬。不如将它投入泾河,与河伯彻底了断。”

赵文启依言将文运钱投入河中,只见河面泛起金光,隐约听到一声长叹,自此河伯再未作祟。

在江宁任上,赵文启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三年任满,考核优异,被召回京城。

面圣时,皇上欲提拔他为礼部侍郎,这又是“拔贡”之职。赵文启想起“不能拔贡”的预言,正欲推辞,忽有太监来报:翰林院王修撰因卷入科举舞弊案,已被革职查办。

赵文启惊出一身冷汗,若当初他争得修撰之位,今日遭殃的便是自己。于是坚决推辞侍郎之职,请求改任国子监司业。

皇上奇道:“别人皆求升迁,你却屡次推辞高官,这是为何?”

赵文启道:“臣才疏学浅,恐负圣恩。且臣以为,为国育才,比身居高位更为重要。”

皇上感叹不已,准其所请。

赵文启在国子监兢兢业业,培养了许多人才。晚年致仕还乡,在泾河边建了一座书院,免费教授乡里子弟。

这年重阳节,年过花甲的赵文启在书院讲课,忽见一只白狐在窗外驻足聆听。课后,白狐化作胡老翁模样,笑道:“赵公子,别来无恙?”

赵文启忙施礼:“仙长多年不见,一向可好?”

胡老翁道:“我今日特来道喜。你虽一生‘不能拔贡’,却因不争名利,广育人才,功德无量。玉帝已敕封你为泾河文星,享受人间香火。”

赵文启恍然大悟:“原来‘不能拔贡’非为限制,而是警示?”

胡老翁点头:“官场如江河,急流勇退者,反能保全。强争拔贡者,多遭不测。这是天地间的平衡之道。”

赵文启又问:“那河伯如今何在?”

胡老翁道:“因你以德报怨,在泾河畔建书院,教化乡民敬河爱水,河伯怨气已消,上月已超生转世去了。”

说罢,胡老翁化作一道白光冲天而去。赵文启朝白光拜了三拜,继续授课。

此后,赵文启活到九十八岁无疾而终。据说他去世当日,泾河上空文曲星格外明亮。当地百姓感念其德,在河边建了文星庙,庙中供奉赵文启塑像,旁边还有一只白狐。

有趣的是,每逢科举之年,总有书生来此祭拜。但求功名者往往不中,而求学问者反能高中。老辈人说,这是赵文启在告诫后人:功名如浮云,真才实学才是根本。

至今,泾河一带还流传着那句老话:“状元不能拔贡,拔贡不是状元。”得失之间,自有天意,强求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