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借尸延嗣(2 / 2)

周老栓接过孙子一看,不禁愣住了。这婴儿眉目间,竟有几分似那死去的赵老六!

“想来是借尸延嗣的缘故。”周老栓自我安慰道,为孙子取名周福生,寓意福气生生不息。

这周福生自小聪明伶俐,三岁能诵诗,五岁能作文,被周家视为掌上明珠。然而奇怪的是,这孩子与父母并不亲近,反而特别喜欢往赵家跑。

起初周家不以为意,以为小孩贪玩。可周福生六岁那年,发生了一件怪事。

那日清明,周家全员上坟祭祖。行至半路,周福生忽然指着一条小路道:“这边走更近。”

周继祖笑道:“傻孩子,那是去赵家坟地的路,咱们周家祖坟在东山。”

周福生却坚持道:“没错,我去年就是从这里走的。”

王氏脸色顿变:“休得胡言!你何时去过赵家坟地?”

周福生眨眨眼,不再说话。当晚回家,周福生突发高烧,口中呓语连连,说的全是赵家之事,甚至准确说出了赵老六下葬时的细节。

周老栓心生疑虑,暗中查访。这才得知,每年清明,都有人提前祭扫过赵老六的坟墓,摆放的祭品竟与赵老六生前喜好一般无二!

更诡异的是,赵家的光景这几年竟莫名其妙地好了起来。赵老六的长子原本愚钝,突然开了窍,做买卖连连得手;赵家的田地也连年丰收,好似有神灵庇佑。

周老栓越想越疑,便备了厚礼,再去请教胡半仙。不料胡半仙早已离去,只在住处留下一封书信。

信中写道:“周老爷台鉴:借尸延嗣,实为逆天而行。今时限将至,老夫不得不去。令孙福生,实为赵老六转世,因法术之故,携两世记忆。待其十二岁生辰,前世记忆将完全苏醒,届时是福是祸,全看周家这些年的造化。老夫泄露天机,已遭天谴,望周老爷好自为之。”

周老栓读罢信,如遭雷击,踉跄回家,一病不起。

周继祖得知真相,又惊又怒。再看儿子周福生,越看越觉得不像周家人,心中芥蒂日深。王氏察觉丈夫疏远儿子,追问之下得知实情,痛哭不已。

自此,周家再无宁日。周继祖终日借酒消愁,王氏以泪洗面,周老栓卧病在床。只有周福生懵懂无知,依旧每日读书玩耍。

转眼周福生已十一岁,聪慧过人,县学先生称其必能考取功名。然而周家上下对他态度复杂,既爱其才,又忌其身世。

这年腊月,赵老六的妻子病重。周福生不知从何得知消息,偷偷跑去赵家探望。一进赵家门,他竟脱口而出:“娘,我回来了!”

赵家人大惊失色。周福生却似换了个人,对赵家事务了如指掌,甚至连赵老六生前藏私房钱的地方都一清二楚。

消息传到周家,周继祖勃然大怒,带人闯入赵家,要强行带走周福生。赵家人自然不肯,两家人争执不下。

便在这时,久无音讯的胡半仙突然出现。他须发皆白,似老了二十岁。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胡半仙叹道,“当年我为一己私利,施此邪法,如今大限将至,特来了却这段公案。”

胡半仙对周继祖道:“周公子,福生虽具赵老六魂魄,却实是你的骨血。这些年来,赵家运势好转,实是福生暗中相助之故。他心存两世记忆,对生养之恩与血脉之情皆不能忘,内心之苦,非常人所能体会。”

又对赵家人道:“赵老六借尸还魂,虽得续命,却使周家父子离心,内心愧疚,故暗中帮扶赵家,以偿心愿。”

最后,胡半仙将周福生叫到面前,问道:“福生,今日当着两家人面,你自抉择,愿做周家人,还是赵家人?”

周福生泪流满面,跪地叩首:“生恩养恩都是恩,血脉亲情都是情。福生愿同时奉养两家老人,使周赵两家永结和睦。”

周继祖与赵家人闻言,皆感惭愧。自此周赵两家冰释前嫌,共同抚育周福生。

后来周福生果然高中举人,为官清正,在乡里兴办学堂,修桥铺路,成为一方贤达。他为周赵两家都置办了产业,使两姓子孙繁衍不息。

而胡半仙在事了之后,便不知所终。有人说他功德圆满,位列仙班;也有人说他罪孽深重,堕入轮回。只在沂蒙山区,多了一座小小的狐仙祠,偶尔有樵夫猎人声称,在雾中见过一位白须老者,指引迷途之人回家。

唯有那“借尸延嗣”的故事,仍在乡里流传,成为老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告诫后人:天命不可违,人情不可欺,阴阳有序,因果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