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手工作坊式生产的本地修士,对于标准化、流程化、分工明确的工业生产模式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和抵触。他们觉得这扼杀了“创造性”和“灵性”。
就连苏小婉看着王磊设计的那个全自动灵能炼丹炉,也皱起了眉头:“这东西炼出来的丹药,虽然成分精准,但总觉得……少了点味道。像吃饲料。”
王磊据理力争:“我们要的是稳定、高效、可复制的合格产品,不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艺术品’!先解决有无,再谈好坏!等我们积累了足够数据,优化了算法,自然能炼出更好的!”
双方理念发生了激烈碰撞。
于是,在“一号标准化生产车间”建成试运行的第一天,场面一度十分混乱。
剑器流水线上,一个修士非要给已经完成“锐金符”注入的剑胚再加一道自己独创的“聚灵纹”,导致能量冲突,剑胚当场炸裂,差点伤到隔壁工位的同事。
丹药生产线更离谱,一个负责控火的修士觉得灵能炉设定的温度“不符合丹道至理”,擅自调高,结果一炉聚气丹直接烤成了焦炭,浓烟触发了自动灭火系统,喷了所有人一身泡沫。
林晓风看着鸡飞狗跳的车间,幸灾乐祸地对沈墨霆说:“老沈,看来你的‘工业化革命’遇到了点小小的阻力啊。”
沈墨霆揉了揉太阳穴,并没有气馁。他深知观念的改变需要时间和方法。
他叫停了生产,将所有学徒集中起来,没有训斥,而是开始了新一轮的“思想教育”。
他没有讲大道理,而是让王磊现场演示。用传统方法锻造一把最低阶的飞剑,又用流水线方式生产一把。
然后找来几个炼气期弟子试用。
结果显而易见,流水线生产的飞剑性能稳定,手感均衡,虽然缺乏“个性”,但绝对是一把合格的工具。
而传统方法锻造的,则有好有坏,性能参差不齐。
“诸位,”沈墨霆拿着两把飞剑,语气平和,“我们并非要否定传统,否定匠心。恰恰相反,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修士能用上价格低廉、性能可靠的武器和丹药。让炼器师和炼丹师能从重复、繁琐的低阶劳动中解放出来,去钻研更高深的技艺,创造真正的‘艺术品’。”
他指了指那台冒过烟的炼丹炉:“至于灵性……我们可以慢慢研究,如何将你们的经验和‘感觉’,转化为数据,融入这台机器的‘灵魂’。这,难道不是一种全新的、更有挑战性的‘道’吗?”
一番连哄带骗加画饼,总算暂时稳住了局面。沈墨霆又调整了管理方式,设立了“质量标兵”、“效率奖金”,并承诺表现优异者可以进入“研发部”,参与更高级别产品的设计和优化。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慢慢地,修士学徒们开始接受这种新模式,虽然依旧磕磕绊绊,但生产线总算能断断续续地运转起来了。
当第一批完全使用本地材料、由本地学徒参与生产的制式飞剑和聚气丹下线时,整个前哨站都松了一口气。
尽管成本暂时比预想的高,良品率也只有可怜的百分之六十,但这是一个从零到一的突破。
沈墨霆拿起一把还带着余温的制式飞剑,对身边的蓝逸轩感慨道:“看,这就是文明的种子。虽然现在还很弱小,但总有一天,它会改变这个世界。”
蓝逸轩看着车间里那些虽然笨拙但逐渐熟练的身影,以及那轰鸣的(相对于修真界而言)机器,沉默良久,只说了一句:
“此道,亦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