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兰推开车门的动作僵住了,整个人如同被一道无形的电流击中,呆立在原地。周遭的喧嚣——工人们的欢呼、市民们的议论、记者们的追问——仿佛瞬间被隔绝开来,在她耳中化作一片模糊的背景噪音。
脑海中那一声低沉而清晰的“秀兰……我……回来了。”,如同投入古井的巨石,在她心海深处掀起了滔天巨浪!这不再是之前那种模糊的意念或温暖的指引,这是声音!是林卫东那熟悉的、带着一丝疲惫却无比真实的嗓音!
她下意识地捂住胸口,那枚贴身佩戴的银锁滚烫得几乎要灼伤她的皮肤,一股汹涌的、混杂着无尽思念、巨大 relief(解脱感)和难以言喻委屈的情感洪流,瞬间冲垮了她连日来强行筑起的坚强堤坝,让她眼眶发热,视线迅速模糊。
“卫东……?”她几乎是无声地呢喃着,目光急切地扫过周围每一张面孔,寻找着那个刻入灵魂的身影。然而,没有。眼前只有激动的人群和陌生的车辆。
“嫂子?你怎么了?”赵大海察觉到她的异常,连忙扶住她有些摇晃的身体,关切地问道。他看到李秀兰脸色苍白,眼神却亮得吓人,像是在寻找什么失而复得的珍宝。
“……没,没什么。”李秀兰强行压下翻腾的心绪,深吸了几口气,努力让狂跳的心脏平复下来。她不能失态,尤其是在这关键时刻。卫东“回来”了,但似乎……还不是以她期望的那种方式。她紧紧攥住胸口的银锁,那滚烫的温度仿佛成了她新的力量源泉。
“李厂长!你们可回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李秀兰抬头,看到孙工程师和张芸挤开人群,满脸激动地迎了上来。
“省台的报道我们都听到了!太好了!”张芸声音带着哽咽。
“厂门口这都是……”李秀兰看着黑压压的人群和那几辆小轿车,疑惑地问。
孙工程师连忙解释:“都是听到广播赶来的!有老主顾,有想订货的,还有……喏,那几位是市里工商联和信访办的领导,说是看了材料,听了报道,特意过来实地调研,了解情况,现场办公的!”
李秀兰心中一凛,立刻打起精神。她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报道只是撕开了一道口子,能否真正逆转局面,还得看接下来的应对。她整理了一下略显凌乱的头发和衣襟,对赵大海和张芸低声道:“我没事了。走,我们去见见领导。”
在临时整理出来的会议室里,李秀兰面对着由市工商联一位副主席和信访办副主任带队的联合调研小组,以及几位闻讯而来的本地媒体记者,再次清晰、冷静地陈述了“万家香”的情况。相较于之前在区里面对检查组时的据理力争,此刻她的陈述更多了一份沉痛和恳切,将一家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困境与“万家香”遭遇的特殊不公结合起来,既有事实依据,又有情感共鸣。
她展示了那份厚重的《白皮书》,讲述了林卫东带领大家创业的艰辛,也提到了今天早上来市里路上遭遇的暴力拦截(此事已由随行警察记录在案)。她的叙述条理清晰,证据扎实,态度不卑不亢,赢得了调研小组成员的频频点头和深思。
那位工商联副主席更是当场表态:“‘万家香’的情况,我们已经初步了解。省台的报道也反映了问题。请李厂长放心,我们工商联就是民营企业的‘娘家’,对于会员企业遇到的困难和可能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行政干扰等问题,我们一定会深入调查,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坚决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市委市政府对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高度重视,绝不会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破坏改革发展的大局!”
信访办副主任也强调,会将此事作为重点案例跟进督办。
调研小组随后在李秀兰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万家香”的生产车间。当看到那台老旧的灌装机依旧在平稳运行,工人们在流水线上专注操作,车间环境整洁有序时,几位领导都露出了赞许的目光。尤其是那浓郁纯正的辣酱香气,更是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容易啊。”工商联副主席感慨道,“能从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做出这样的产品,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你们‘万家香’是有真本事的!”
现场的媒体记者更是抓住机会,拍摄了大量画面,采访了工人和领导。可以预见,继省台报道之后,本地媒体也将掀起一波对“万家香”的正面报道浪潮。
一切似乎都在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笼罩在“万家香”头顶的阴云,正在被阳光迅速驱散。
然而,就在这看似一片大好的形势下,李秀兰却敏锐地感觉到一丝不对劲。
在陪同领导参观的间隙,她注意到厂区围墙外,有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在探头探脑,看到她望过去,又迅速缩了回去。她还注意到,本地电视台那位摄像师的镜头,似乎总是有意无意地扫过车间里一些相对陈旧的角落,或者对准某些年轻工人略带紧张的表情。
更重要的是,她胸口的银锁,温度虽然不再那么滚烫,却始终保持着一种恒定的温热,并且时不时地,会传来一阵极其微弱的、带着警惕意味的悸动。这感觉,仿佛林卫东的意识虽然回归,但还处于一种不稳定的“锚定”状态,并且本能地感知到了某些潜藏的危险。
她的心慢慢沉了下去。吴老板……会这么轻易认输吗?他经营多年,关系网盘根错节,难道就真的因为一篇报道和市里的调研,就彻底偃旗息鼓?
她不动声色地叫过赵大海,低声吩咐:“大海,留点神,我感觉有点不对。让咱们的人多注意厂区周围,特别是仓库和原料区。”
赵大海会意,点了点头,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起来。
调研小组和媒体记者在厂里待了近两个小时后,终于满意地离去,并表示会尽快形成报告,推动问题解决。工人们欢欣鼓舞,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送走众人,李秀兰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办公室。高度的精神紧张和巨大的情绪起伏,让她几乎虚脱。她靠在椅子上,闭上眼,轻轻摩挲着胸口的银锁,试图与那份归来的意识进行沟通。
“卫东……你能听到我吗?你现在……在哪里?怎么样了?”她在心中无声地呼唤。
回应她的,是一阵比之前清晰了许多的、混杂着无数文明记忆碎片和激烈战斗残响的意念洪流!她仿佛看到了无尽的星空破碎,听到了亿万生命的呐喊与沉寂,感受到了“存在”与“虚无”在最本源层面的惨烈碰撞……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让她头晕目眩,但也让她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林卫东所经历的那场远超她想象的、浩大而残酷的战争。
在这纷乱的洪流中,一个核心的、属于林卫东本身的意识,如同风浪中的礁石,逐渐变得清晰、稳定。
“……秀兰……辛苦你了……” 那意念带着深沉的歉意和浓得化不开的怜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