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探病与惊雷(2 / 2)

握着孙工那潦草的笔记,听着老工人朴实无华却重若千斤的话语,林卫东的眼眶湿润了。他意识到,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有孙工这样甘愿以命相护的技术脊梁,有这些将厂子视为依靠的工人兄弟!他有什么理由放弃?

他重新振作起来,将所有的压力转化为动力。白天,他泡在工地,协调进度,严把质量关;晚上,他回到老厂办公室,和李秀兰、赵大海一起核算成本,寻找一切可能节省开支、盘活现金流的方法。

一天深夜,当他再次翻阅孙工留下的笔记时,目光停留在其中一行关于“利用本地特产山椒,开发差异化新产品,降低成本”的潦草字迹上,脑海中仿佛有一道闪电划过!

差异化!低成本!

他一直被对手牵着鼻子走,想着如何应对他们的高端产品,如何解决资金问题。为什么不能跳出这个框架,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辟一条全新的赛道?

江城地处山区,有一种本地特有的“七叶椒”,香气独特,但产量不高,且采摘处理麻烦,一直未被大规模开发利用。如果能把这种独特的原料,与“万家香”成熟的发酵、调味技术结合起来,开发出一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成本可控、且对手难以模仿的新产品……

一个全新的、大胆的计划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

说干就干!林卫东立刻行动起来。

他亲自带着赵大海,跑遍了江城周边的山区乡镇,寻找品质最好的七叶椒货源,并与几家农户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既保证了原料供应,也帮助了本地农户。

孙维民工程师虽然无法亲自动手,但他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经验,通过口述和左手画图,指导着厂里信得过的技术员进行小批量试验。调整发酵温度、尝试不同的配料比例、摸索最佳的杀菌工艺……

过程是艰难而反复的。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浪费了不少珍贵的原料。厂里一些原本就心存疑虑的人,又开始私下议论,觉得林卫东是在瞎折腾,不务正业。

但林卫东顶住了压力。他坚信这个方向是对的。他几乎住在了实验室隔壁,和工人们一起熬夜,观察记录每一次试验的数据。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个月后,一个雨夜,当技术员兴奋地将一小碟色泽清亮、散发着奇异复合香气的酱料样品端到林卫东面前时,他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

入口先是七叶椒独特的清香和微微的麻,紧接着是豆豉和蒜蓉带来的醇厚咸香,最后回味里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甘甜,层次丰富,口感清爽,与他之前吃过的所有辣酱都截然不同!

成功了!虽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稳定性测试,但新品的雏形,终于诞生了!

林卫东给这款寄托了无数希望的新品,取了一个朴素而有力的名字——“山魂酱”!

“山魂酱”初试成功的消息,像一缕春风吹散了厂里多日的阴霾,让所有人精神为之一振。林卫东趁热打铁,开始着手准备小规模量产和市场测试的方案。

然而,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依靠“山魂酱”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时,赵大海行色匆匆地赶来,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

“东哥,我刚从省城回来。‘满福楼’那边,好像有点不对劲。”赵大海眉头紧锁,“他们原本定在下月初全面铺货的新品,突然推迟了!而且,我打听到,他们最近在大量采购……采购和我们试验的‘七叶椒’类似的几种山区特产辣椒!”

林卫东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对手新品推迟?大量采购同类原料?

这绝不是巧合!

难道……“山魂酱”的计划,在如此保密的情况下,竟然也泄露了?还是说,对手凭借其强大的信息网络和敏锐的嗅觉,已经察觉到了他的动向,并且准备抢先一步,或者用同样的原料,推出类似甚至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将他好不容易看到的曙光,再次扼杀在摇篮里?

一股寒意,顺着林卫东的脊椎悄然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