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总,您要知道,错过了我们华创,以您目前的规模和盈利能力,很难再从其他地方获得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支持。城东新区的土地,恐怕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被别人拿走了。”梁哲的话语中,带上了一丝若有若无的威胁意味。
“机会不止一个,路也不止一条。”林卫东站起身,语气平静却充满力量,“如果合作的代价是失去对‘万家香’灵魂的掌控,那我宁愿走得慢一点。梁先生,感谢您这几天的指教,我想我们的理念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这几乎等同于拒绝了。梁哲镜片后的眼神闪烁了一下,似乎有些意外,又有些惋惜。
“林总,我希望您再慎重考虑一下。机会不等人。”他最后说道。
谈判破裂的消息很快在厂里传开。赵大海扼腕叹息,觉得东哥太固执,送到手边的钱都不要。李秀兰则松了口气,她本能地不信任那些复杂的条款和远道而来的资本。
孙维民拍了拍林卫东的肩膀:“卫东,你做得对。企业没了魂,规模再大也不过是行尸走肉。”
虽然拒绝了华创资本,但林卫东并未放弃城东新区的计划。他召集核心人员,开始商讨备选方案。
“一百万我们暂时拿不到,但二三十万,想想办法,或许有可能。”林卫东看着众人,“我们可以先争取拿下最小的一块工业用地,第一期只建设最核心的生产车间和仓库,办公楼和配套设施往后放。生产线也可以分步引进,先上最关键的……”
就在他们绞尽脑汁筹划如何“螺丝壳里做道场”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
苏青鸾再次来到了江城。这次,她是带着任务来的——省报要做一个关于“改革开放背景下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专题报道,她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林卫东和他的“万家香”。
听完林卫东讲述了与华创资本接触乃至谈判破裂的经过后,苏青鸾沉思了片刻,忽然说道:“林厂长,你有没有考虑过另外一条路?”
“什么路?”
“城市信用合作社。”苏青鸾说道,“我最近在跑金融口的新闻,了解到我们省里正在试点推动城市信用合作社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相比国有大银行,它们的审批流程更灵活,对抵押物的要求也可能更低一些。虽然单笔贷款额度可能不如风投,但好处是,不涉及股权出让,自主权完全在自己手里。”
城市信用合作社?林卫东眼前一亮!这确实是一条他之前忽略的路径!前世记忆中,在九十年代初期,很多草根民营企业正是依靠城市信用社的贷款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和扩张。
“而且,”苏青鸾压低了声音,“我认识省城一家规模较大的城市信用合作社的信贷部主任,如果需要,我可以帮你引荐一下。”
峰回路转!就在被风投大门似乎关闭的时候,苏青鸾又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林卫东立刻意识到,这或许是更适合“万家香”现阶段发展的路径。他详细询问了城市信用社贷款的可能额度、利率和抵押要求,心中快速盘算着。
送走苏青鸾后,他立刻开始准备申请贷款所需的各项材料,决心抓住这个机会。
几天后,材料准备齐全,林卫东和苏青鸾约好,准备动身前往省城,拜访那位信贷部主任。
然而,就在出发的前一晚,林卫东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省城来电。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几分焦急和歉意,是苏青鸾。
“林厂长,对不起……事情可能有点变化。”苏青鸾的语气有些不安,“我联系那位信贷部主任,才知道他上周刚刚被调离了原来的岗位。新的主任……姓胡。”
“姓胡?”林卫东心里咯噔一下。
“对,”苏青鸾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奈和气愤,“就是红旗百货大楼的那个——胡科长!他调任到省城城市信用合作社,担任信贷部主任了!”
林卫东拿着话筒,愣在原地,半晌说不出话来。
胡科长!那个在“玻璃渣”事件中态度暧昧、甚至可能暗中使绊子的胡科长!他竟然调任到了掌握信贷审批大权的关键岗位上!
世界真小,冤家路窄。
刚刚看到的希望之光,瞬间又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面对这个曾经有过节、如今手握“钱袋子”的胡主任,这次省城之行,还能顺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