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重生逆袭:黄金1988 > 第24章 舌战群儒与惊魂一刻

第24章 舌战群儒与惊魂一刻(1 / 2)

“新增评审环节?现场阐述?接受质询?”

这突如其来的补充通知,像一记闷棍,狠狠敲在所有投标人的心头。尤其是林卫东,他感觉刚刚鼓起的勇气和准备,瞬间被抽空了大半。

资金、材料这些硬指标,他还可以拼命去凑。但在大庭广众之下,面对可能是专家领导的评审组,阐述那些他只在心里琢磨、从未形成文字的“经营方案”?这完全是他的知识盲区和短板!

陈干部脸上那毫不掩饰的、阴险而得意的笑容,更是明确无误地告诉他:这就是为你准备的“特殊待遇”!就是要你在公开场合暴露粗鄙无知,彻底断绝你中标的任何可能!

一股冰冷的绝望和巨大的愤怒交织在一起,让林卫东的手指微微颤抖。

怎么办?现在退缩?等于不战而降!

硬着头皮上?很可能自取其辱!

进退维谷!

“卫东……”赵大海也慌了神,紧张地抓住他的胳膊。

林卫东死死盯着那张通知,大脑在极度的压力下反而强迫自己高速冷却下来。不能乱!绝对不能乱!

阐述?质询?他们想听什么?无非是些冠冕堂皇的套话,什么“为人民服务”、“搞活经济”之类?或者是一些他根本不懂的管理理论?

不!也许没那么复杂!百货大楼搞承包试点,最终目的还是要盈利,要改变目前国营柜台死气沉沉的局面!评审组最想看到的,可能不是夸夸其谈,而是实实在在、能赚钱、能吸引顾客的点子!

而他林卫东,别的不敢说,对于老百姓喜欢什么、什么商品好卖、如何吸引顾客,他有着在场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一手经验和直觉!

他的优势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江湖之远!

拼了!就用最土的办法,说最实在的话!

想到这里,林卫东眼中重新燃起火焰,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充斥全身。他深吸一口气,用力拍了拍赵大海的手背:“大海,别怕。咱们是来卖货的,不是来考状元的。他们问什么,我就答什么,有一说一!”

时间到了。工作人员引导着所有投标人进入三楼会议室。

会议室布置得相当正式。长条桌的一边坐着五个人组成的评审组。居中那位气场强大的,正是那天有过一面之缘的李经理。他旁边坐着百货大楼的书记、财务科长,还有两位看起来像是商业局下来的干部,表情严肃。

另一边,则放着十来把椅子,给投标人坐。陈干部和其他几个看起来颇有实力的投标人自然地坐在了前排,彼此低声交谈,显得颇为熟络。林卫东和赵大海则默默地在后排角落坐下,显得格格不入。

会议开始,李经理简单讲话,强调了本次承包试点的重要意义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然后宣布竞标开始。

首先是保证金查验和标书收取。轮到林卫东时,他走上前,将五百元保证金收据和那份填写工整的申请表递上。

李经理接过他的申请表,似乎特意多看了两眼,尤其是在“个体经营”和经营理念那几栏停留了一下,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财务科长仔细核对了保证金收据,点了点头。

陈干部在一旁冷眼旁观,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讥讽。

所有程序走完,重头戏——经营阐述和质询环节开始。按照递交顺序,林卫东排在倒数第二个。

前面的投标人逐一上台。大多是一些国营单位的停薪留职人员或者有些背景的商人。他们的阐述听起来冠冕堂皇,引经据典,充满了各种时髦的管理词汇和“为四化做贡献”的保证,但听起来总让人觉得有些空洞,缺乏具体细节。评审组偶尔问一两个关于预期销售额、人员管理的问题,他们也能流畅应对。

陈干部是第四个上台的。他显然有备而来,准备了一份手写稿,侃侃而谈。从如何扩大进货渠道、引进上海广州最新产品,到如何改善服务态度、实行奖金激励制度,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提出了一个“每月搞一次小商品展销会”的点子。评审组几位领导听得不时点头。

陈干部下来时,得意地瞥了林卫东一眼。

终于,轮到林卫东了。

会议室里所有的目光瞬间聚焦到这个一直沉默地坐在角落、穿着旧中山装的年轻人身上。目光中有好奇,有审视,更多的则是轻蔑和不看好。

林卫东的心脏怦怦狂跳,手心里全是汗。他深吸一口气,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前方那片空地上。他没有拿稿纸,只是紧紧握着那个旧公文包。

“各位领导,大家好。我叫林卫东。”他的声音起初略带一丝紧张和沙哑,但很快稳定下来,“我没念过多少书,也不会说那些大道理。我就说说,如果是我承包了这个柜台,我会怎么干。”

他开门见山,没有任何虚套,反而让评审组的几位领导稍稍坐直了身体,露出些许感兴趣的神色。

“第一,货品。国营柜台现在的货,好多都是老样子,积压货,年轻人不喜欢看。”林卫东开始进入状态,语气变得朴实而自信,“我会立刻去南方,找最新颖、最时髦的货源,就像电子表、发卡、还有年轻人喜欢的歌带(他谨慎地避开了‘磁带’这个敏感词)之类的。不仅要有,而且要快!比别人快!信息要灵通,什么火就进什么!”

他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哪种发卡好卖,哪种袜子款式受欢迎,都是来自他一线摆摊的真实经验,具体而生动。

“第二,价格。薄利多销。有些小东西,单价看着利润低,但走量大,算总账更赚钱。而且价格实在,老百姓才愿意常来。”

“第三,服务。”他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不能再像有些营业员那样,板着脸,爱答不理。得笑,得主动问,哪怕顾客只是看看,也得客气。买东西的才是衣食父母。我可以立军令状,要是接到顾客投诉服务态度,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扣钱,第三次直接滚蛋!”

他说得斩钉截铁,带着一股草莽般的狠劲和真诚。

“第四,卫生和陈列。柜台必须干干净净,货品摆得整整齐齐,明码标价,让人看着就舒服,就想买。这点我现在摆摊就能做到,进了大楼更能做到!”

他没有空泛的承诺,说的全是具体可操作、甚至听起来有些“土”但极为实用的办法。这些都是他从夜市和流动车摸爬滚打中总结出的真知灼见,是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的人根本无法想象的。

评审组几位领导交换了一下眼神,李经理的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着,似乎在想些什么。

“说完了?”李经理开口。

“说完了。”林卫东点头。

“嗯。”李经理不置可否,目光扫向其他评审,“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问。”

一个商业局的干部推了推眼镜,问道:“林卫东同志,你刚才说到去南方进货,资金方面有考虑吗?路途遥远,成本不低啊。”

这个问题很尖锐,直指他个体户资金的短板。

林卫东早有准备,他打开公文包,不是拿钱,而是先拿出了那张完税凭证:“领导,资金确实是我目前的短板。但我可以尽量快速周转,减少压货。而且,这是我刚刚在区税务所主动缴纳的税款凭证。钱不多,但我想表明我的态度:合法经营,诚信纳税,挣放心钱。我相信只要路子对,慢慢积累,资金问题可以解决。”

主动纳税?评审组成员都有些意外,拿起那张税票传看了一下。在这个年代,个体户主动纳税的可不多见。这一个小小的举动,无形中为他的“诚信”和“规矩”加了不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