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处流露的异常行为: 他有时会倚在走廊栏杆上,或者对着空无一物的墙壁,陷入长久地发呆,眼神空洞,但手指却会在身侧或空气中无意识地、极其快速地划动,仿佛在推演着一系列看不见的复杂公式。更有几次,林可注意到他在化学实验课后,独自留在空荡的实验室里,并非清理器具,而是仰头仔细观察着通风管道的走向和接口,眼神专注、冷静,甚至带着一丝评估的意味,完全不像一个普通高中生该有的好奇,更像是一个……在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的专业工程师。
“综合所有观察数据,沧澜是目标的概率,目前看来是最高的。”放学后,在熟悉的旧实验楼角落,杜恒对林可低声总结,语气是经过严密分析后的审慎,“尤其是他对量子物理基础理论与意识本质之间交叉领域的强烈兴趣,这与x物质能够扰动时空、干涉意识的深层机制,存在着高度可疑的、方向性的吻合。”
“但他的气质……感觉很内敛,甚至有些阴郁,”林可回忆着沧澜那总是隐藏在厚厚镜片和书本后的侧影,瘦削,沉默,大部分时间都像一座隔绝了外界信号的孤岛,“完全缺乏陆浩宇那种经过岁月和权力打磨后,外露的、极具压迫感的掌控欲和表演型人格。”
“种子在破土之前,总是深埋于土壤,沉默而黑暗。”杜恒冷静地分析,试图穿透表象,“陆浩宇的优雅、野心和蛊惑力,是学术地位、社会资源和个人欲望长期滋养出的成熟果实。而现在的沧澜,还只是一个沉浸在自我构建的认知宇宙里的、孤独而偏执的探索者。他的偏执,他的潜在疯狂,可能还未被外界刺激所点燃,或者,正以一种更深刻、更内化、因而也可能更危险的形式,在他思维的深渊里悄然孕育。”
他拿出手机,调出那张冒着风险偷偷拍下的、沧澜在图书馆全神贯注阅读论文时的侧脸放大图,并将论文封面的一部分清晰展示给林可:“重点看这个研究方向,拓扑绝缘体。它的核心特性在于,体相是绝缘的,但其表面或边缘却存在受拓扑性质保护的、高度稳定的导电态,对局部缺陷和微弱扰动不敏感。这物理图像,或许正是他未来试图解决x物质极端不稳定性、寻找其‘稳定载体’或‘可控释放’途径的最初灵感来源和理论基石。”
林可凝视着照片上那些对她而言也并非全然陌生的复杂公式,以及沧澜那沉浸其中、仿佛与外界隔绝的专注侧影,缓缓点了点头。真正科学天才的思维轨迹和研究倾向,往往在其学术生涯的早期,就会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选择中,留下清晰可辨的、指向未来的烙印。
“需要进行直接接触吗?”她抬起眼,目光中带着征询。
“需要,但策略必须极其谨慎,如同在雷区边缘试探。”杜恒沉吟,大脑飞速评估着各种风险变量,“我们至今无法确定那个背后的‘操作者’将我们精准投送回这个时间点的真正意图。是希望我们作为纯粹的‘旁观者’,记录历史的必然?还是默许甚至期望我们成为‘干预者’,去修正某些它认为的‘错误’?如果允许干预,那界限又在哪里?直接接触是否会触发某种‘保护机制’或不可逆的后果?”
他思考了片刻,制定了一个迂回而细致的初步试探方案:“首先,进行非直接、低风险的接触尝试。比如,在他经常翻阅的特定书籍或论文中,‘无意’间夹入一张手写的、涉及相关领域前沿困境或思想实验的匿名纸条;或者,选择在他必定能听到的近距离范围内,比如相邻的阅览桌,进行一些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设计的、涉及相关领域的‘超纲’学术讨论,观察他是否会表现出超出常规的关注、反驳,甚至是主动加入讨论的意愿。我们需要通过这些‘诱饵’,进一步确认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聪明学生,而是确实对x物质所涉及的核心科学难题,拥有着超越这个时代的、近乎本能的直觉、强烈的执着和独特的解决思路。”
“如果他……上钩了呢?表现出明确的兴趣或反应?”林可追问,预想着下一步。
“那么,”杜恒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冰冷的镜片在逐渐西斜的夕阳余晖下,反射出一片令人心悸的、毫无温度的白光,掩盖了他眼底深处翻涌的复杂情绪,“我们就将不得不正式面对,这位尚处于蒙昧阶段、却已然手握未来钥匙的、年轻的——既是‘神’也是‘魔’的——存在。”
目标的轮廓,已经在密集的观察与严密的分析中,变得越来越清晰。
那个未来将亲手创造出改变无数生命轨迹、甚至撼动时空基本结构的x物质的存在,此刻,正以“沧澜”之名,坐在与他们仅仅相隔几个班级、呼吸着同一片空气的教室里。
锁定,已然完成。
接下来,将不再是单纯的观察与等待,而是充满未知风险的试探,一场与未来、与命运、也与他们自身存在意义进行的,无声而至关重要的博弈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