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内,檀香袅袅,一派宁静,唯有波彦翻阅奏章时发出的细微声响。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而稳定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宁静,一名风尘仆仆的传令兵在殿门外肃立,得到许可后快步进入,单膝跪地,双手高高举起一封封存完好的信件,声音洪亮而清晰:“启禀大王,河西八百里加急军报送至!”
书吏韦康立即上前,接过信件,仔细查验了封口的火漆印记,确认完好无损后,方才小心拆开,他快速浏览着信中的内容,脸上逐渐浮现出欣慰与振奋的神色。他转向王座上的波彦,躬身行礼,语气中带着几分喜悦:
“恭喜大王,贺喜大王!贾诩尚书与周泰将军联名来信,他们已率领吾明国精锐之师,全面靖清了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之地,所有负隅顽抗的残敌与流窜的马匪均已肃清,各郡县秩序正在快速恢复,屯驻兵马日夜防范羌胡。通往西域的商路也已重新打通,往来商队皆言如今行走河西,倍感安全。”
后声音提高了些许,带着一种发现珍宝般的感慨:“尤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分兵前往玉门关接手防务时,竟发现此地还驻守着六百余名汉庭的老卒!”
“据查,这些老兵最年轻的也已年过五旬,鬓发斑白,最年长者恐已近古稀之年,他们在此地坚守已超过二十载,汉室倾颓,朝廷政令早已不通,他们却依靠屯田自给,始终未曾放弃这处边关要隘,实在令人感佩!”
“贾尚书已妥善安置,分发钱粮,将之接入武威养老,也在为之寻找家人。”
王座上的波彦闻言,身体微微前倾,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他缓缓站起身,走下台阶,在大殿中央踱步,声音沉静而充满力量:
“玉门关……没想到,真没想到。这些老卒,守护的何止是一座关隘?他们守护的是吾华夏西陲的门户,是一份跨越了王朝更迭的忠义与承诺。”
“纵然朝廷已更替,他们依然恪守着军人的职责,抵御着羌胡的侵扰,此等气节,当为天下楷模。贾文和处置得非常好,妥善安置,分发钱粮,为其养老,这是他们应得的,也是明国对这些老英雄们的一点心意与补偿。”
韦康连连点头,继续禀报信中的内容:“,回禀大王,贾尚书在信中还说到,如今河西四郡大局虽已平定,但若仅仅依靠军管,终究是权宜之计。大军需要驻守及作战,无法顾及每一个角落,如治政官员长期缺失会导致政令不通,民生难以恢复。”
“长此以往,一旦周边羌胡部族窥得时机,大举侵入,吾军必将陷入四处救火的被动局面,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四郡可能再度陷入混乱,届时,凉州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恐将毁于一旦。”
“因此,贾尚书恳请朝堂能够火速遴选干练官员,赴河西四郡上任,恢复郡县治理,如此方能长治久安。”
波彦停下脚步,目光锐利地看向韦康,显然已经有了决断:“文和所虑,正是孤之所忧。打江山易,坐江山难。河西四郡位置极其重要,既是天然的优良养马场,是吾大军未来骑兵力量的根本,也是联通西域、汲取财富与外界消息的咽喉之地。”
“若治理不当,吾等在凉州的根基便不稳固,一切宏图大业都将成为空中楼阁。韦康,即刻为孤拟令:第一,贾诩即刻返回阳翟,入统帅府坐镇,参与军国大事决策,为未来的北伐大业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