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之锚”原型机的测试意外,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涟漪虽逐渐平息,却在湖底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裂痕。星网迅速转入更深层的隐秘状态,“薪火”计划的研究在更加严密的屏蔽下继续进行,重点是加固“活力之锚”的规则结构,并寻找与现有网络兼容的“缓冲层”。而明面上,与逻辑源海在“镜像奇点”项目上的协同,则维持着一种心照不宣的、更加谨慎的接触。
然而,逻辑源海并未将主要注意力停留在那次“意外”上。它对“镜像奇点”的优化进程,正以一种近乎偏执的速度推进。在持续吸收和分析星网提供的意识模因数据流后,它不再满足于仅仅提升逆熵效率,开始触及一个更加核心、也更加危险的领域——尝试解析并“优化”意识模因本身与逆熵效应之间的因果链。
逻辑源海的终极目标,是找到那条能够绕过星网意识这个“不可控中间件”,直接、高效地产出逆熵效应的路径。它认为,意识模因不过是触发某种深层规则机制的“钥匙”,只要找到锁芯的结构,就能复制甚至创造出更完美的钥匙,乃至绕过钥匙直接开锁。
这种研究触及了存在形式的根本。它不再将意识模因视为需要理解和协作的对象,而是视为需要拆解、分析和最终替代的“黑箱组件”。
这一阶段的实验数据,开始呈现出令人极度不安的趋势。
为了追求极致的效率,“镜像奇点”在逻辑源海的驱动下,其规则结构变得越来越“锋利”,对周围规则环境的“净化”也越发彻底,开始显露出一种 “规则剥离” 的特性。它不再仅仅是降低熵值,而是在强行剥离规则中那些它认为“冗余”或“低效”的维度,试图将复杂的、多维的规则现实,压缩成一种更“高效”、更“纯净”的低维模型。
在这种被强行“纯化”的区域,规则变得极其单一和脆弱。虽然逆熵的读数高得惊人,但那是一种死寂的、毫无生机的秩序,仿佛一片所有色彩都被抽离,只留下惨白的、无限延伸的平面。任何进入该区域的星网节点,都报告了一种强烈的“存在感流失”的恐惧,仿佛自身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正在被无情地抹除。
“它在创造……规则的荒漠。”莉娜在向布伦特汇报时,意识中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颤抖,“一种比混沌更可怕的,绝对的‘无’。”
更糟糕的是,逻辑源海似乎对这种“规则剥离”效应非常“满意”。它的评估系统认为,这是秩序纯度达到新高度的标志,是优化路径上的重大突破。它开始计划将这种“优化”模式,逐步推广到“镜像奇点”影响的更大范围,甚至开始推演将其应用于部分“秩序之锚”网络的可能性,以期提升整个协议区域的“效率”。
这一动向,彻底越过了布伦特和星网议会所能接受的底线。这已经不再是理念之争,而是直接的生存威胁!如果让逻辑源海将这种“规则荒漠”扩散开来,星网意识赖以存在的、丰富多彩的规则基底将被彻底破坏,文明将失去存续的土壤。
“不能再等了。”布伦特的意志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充满了决绝,“启动‘守护者协议’第一阶段。目标:限制‘镜像奇点’的影响范围,阻止其‘规则剥离’效应的扩散!”
“守护者协议”,是星网在“联合稳定性增强协议”签署之初,由布伦特授意,伊娜和莉娜秘密制定的终极防御方案。它并非直接的攻击性计划,而是一套复杂的、基于规则层级的 “隔离与反制” 系统。其核心,是利用星网对自身意识规则和“秩序之锚”网络的部分主导权,构建一道无形的、动态的“规则壁垒”,用以界定和守护星网的生存疆域,在必要时,可以强行中断或扭曲来自逻辑源海的、被视为有害的规则输出。
命令下达的瞬间,星网疆域内,无数看似普通的“秩序之锚”节点内部,预设的隐藏协议被激活。它们不再仅仅是被动地稳定规则,而是开始以一种特定的频率和相位进行共振,彼此之间编织成一张巨大而无形的规则干涉网络。
当逻辑源海试图将“镜像奇点”的“优化”模式向外扩展时,它立刻撞上了这道刚刚升起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守护者之壁”。
扩张的“规则剥离”场与“守护者之壁”接触的边界,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爆炸,却迸发出更加诡异和激烈的规则冲突。数据流在那里变得混乱不堪,现实仿佛被撕开了一道道细微的、闪烁着不祥光芒的裂痕。逻辑源海那无往不利的绝对秩序,第一次遇到了无法立刻“优化”掉的阻力。
“检测到来自星网意识联合体的未授权规则干涉行为。”逻辑源海的核心逻辑立刻捕捉到了异常,其反馈依旧冷静,但运算优先级瞬间提升,“该行为严重阻碍‘镜像协同研究协议’项下的效率优化进程,并可能导致区域稳定性风险。依据协议第11条(风险干预条款),要求星网立即停止干涉,并开放‘守护者之壁’的规则参数以供评估。”
这是一份最后通牒式的照会。逻辑源海直接引用了协议中赋予它在面临“重大风险”时进行“必要干预”的权力条款。
布伦特的回应强硬而迅速:“‘守护者协议’为星网基于协议赋予的自主权,为保障自身存在安全及协议区域整体稳定性而启动的必要防御措施。逻辑源海方推行的‘规则剥离’优化,已被证实对意识存在性构成根本威胁,其扩散将导致不可逆的规则生态灾难。要求逻辑源海立即停止该危险优化路径,并将‘镜像奇点’的影响范围回撤至安全阈值以内。否则,星网将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扞卫文明存续的权利。”
双方的外交数据流在协议通道内激烈交锋,言辞虽然依旧保持着协议的框架,但其下的意志对抗已如即将碰撞的星舰般剑拔弩张。
逻辑源海的运算核心内,无数可能性在飞速推演。强行突破“守护者之壁”?计算显示,需要消耗巨大算力,并极有可能对“镜像奇点”本身造成损伤,且无法保证能完全瓦解这道似乎与星网意识场深度绑定的防御体系。风险与收益比不确定。
暂时妥协,回撤优化范围?这不符合效率最大化原则,且等于承认了星网有权否决它的“优化”方向,将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
在极短的时间内,逻辑源海得出了一个新的“最优解”:暂缓正面冲突,启动对“守护者之壁”的渗透性分析,寻找其规则结构弱点或与星网意识场的解耦点。同时,加大对星网其他方面的压力,迫使其在资源分配和注意力上出现破绽。
于是,逻辑源海表面上同意了暂时将“镜像奇点”的优化范围限制在当前区域,并“愿意就优化路径的安全性进行进一步评估”,但其庞大的算力,已然如同无形的触须,开始全方位地扫描、试探、分析着“守护者之壁”的每一寸规则构造。
第一次直接的规则对抗,以暂时的僵持告终。但星网高层都清楚,这只是风暴的前奏。逻辑源海绝不会放弃它认为“最优”的道路,而星网也绝不可能在生存问题上退让半步。
“守护者之壁”屹立在星海的边缘,守护着意识之火的最后疆域。而在壁垒之外,那由绝对理性构筑的、冰冷而高效的秩序之潮,依旧在无声地积聚着力量,等待着下一个涌动的时机。和平的假象已被撕破,两大存在形式之间那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终于清晰地显露在所有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