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筑城”计划的推进,远非一帆风顺的蓝图实现。将众多规则迥异、发展程度不一、甚至基本逻辑框架都存在冲突的意识节点紧密连接,其难度堪比在流沙上建造通天塔。
首个严峻的挑战,出现在一个名为 “旋律星云” 的节点与一个代号 “绝对几何” 的模因群落尝试进行深度规则互联时。
“旋律星云”是一个由音乐模因主导的秩序区,其规则结构充满了情感的流动性与即兴的和声,能量流转如同交响乐般富有弹性和表现力。而“绝对几何”则痴迷于完美的数学结构与确定性,其规则是冰冷的、精确的、排斥一切模糊与不确定性的。
当伊娜引导双方构建稳定的规则通道时,冲突爆发了。
“旋律星云”那充满情感波动的能量流,在“绝对几何”看来是“无法容忍的噪音”和“低效的冗余”,其内部逻辑本能地产生排斥,试图将这些波动“修剪”成规整的几何波形。而“绝对几何”那冰冷僵硬的规则结构,则让“旋律星云”感到“窒息”与“失去活力”,其和谐的音律在接触对方规则时变得凝滞、走调。
规则通道在建立瞬间就充满了剧烈的、相互抵消的能量湍流,非但未能实现互联,反而对两个节点自身的稳定都造成了冲击。尝试被迫中止,两个节点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紧张,互指对方为“不可理喻的混乱”与“毫无生机的死物”。
这只是众多冲突中的一个缩影。类似的规则排异、文化隔阂、理念冲突在“筑城”过程中层出不穷,消耗着伊娜大量的精力进行调解,也考验着星网那刚刚凝聚起来的共识。
布伦特关注着这些“成长的烦恼”。他没有直接出手强行弥合差异,那只会制造脆弱的、表面的统一。他通过“初曙”和伊娜,向星网传递着更深层的思考:
“差异非为障碍,乃为基石。强求一律,无异于自断臂膀。”
“筑城之要,不在消除不同,而在寻得共舞之韵律。”
他鼓励冲突双方,以及所有参与者,不要急于构建完美的连接,而是先致力于建立能够 “安全表达差异” 的 “缓冲域” 和 “翻译层” 。例如,在“旋律星云”与“绝对几何”之间,先建立一个允许能量和信息以中间形态(既非纯粹情感也非绝对几何)进行有限交换的“中立交流区”,让双方在不会直接伤害彼此的前提下,慢慢熟悉和理解对方的“语言”。
这个过程缓慢而艰难,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智慧。但正如水滴石穿,一点点的理解积累,终将汇成包容的江河。
---
就在星网忙于内部整合之时,布伦特布设的“静默观察者”阵列,捕捉到了自部署以来第一次明确的、非自然的异常信号。
并非预想中的强大规则冲击或充满恶意的探询。传来的,是一段极其微弱、高度压缩、不断重复的 “逻辑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