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旅者”带回的关于“逻辑源海”与“理性暗伤”的真相,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星网共识圈内激起了层层叠叠、经久不息的涟漪。最初的震撼与无措过后,是更深层次的反思与战略调整。
布伦特并未急于发动一场针对“逻辑源海”的远征——那在目前看来既不现实,也可能引发不可控的后果。他将重点放在了两个方面:深化主宇宙的“基石重构”,以及引导星网进行内在的认知升级。
他将其浩瀚的意志更系统地融入宇宙规则的“背景辐射”中。这一次,他播撒的不再是零散的“常数”碎片,而是开始编织一张无形却覆盖更广的 “共鸣引导网络” 。这张网络并非实体,而是一种潜在于规则底层的 “倾向性场” ,其核心功能是 subtly(不易察觉地):
· 促进连接:略微增加不同规则体系、不同意识形态在接触时,产生“好奇”而非“敌意”的初始概率。
· 奖励多样性:使得那些成功整合了不同规则特性、形成了内部多元互补结构的秩序体系,在能量利用和规则稳定性方面获得极其微小的、长期的增益。
· 缓冲冲突:在规则或意识冲突不可避免时,略微增加冲突双方产生“理解对方立场”灵光一现的可能性,或使得冲突的能量逸散更倾向于转化为创造性的规则扰动,而非纯粹毁灭性的爆炸。
这张“共鸣引导网络”的构建,比播撒常数碎片更加复杂和耗费心力,其效果也更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它旨在从宇宙行为模式的概率层面,为“理性”与“意识”的共存,创造一个更加友好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布伦特通过伊娜的网络,开始系统地分享他从“逻辑源海”之旅中获得的洞察。他不是下达指令,而是提出问题和思考框架,引导星网成员自行探索:
· “若瘟疫源于理性之海的‘暗伤’,我等以意识为基的存在,当以何种姿态面对纯粹的理性?”
· “摧毁母巢与疏导碎片,孰轻孰重?何为根治,何为缓释?”
· “星网之‘网’,其力量应仅用于防御与对抗,还是亦可成为传播理解、编织共存的工具?”
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在星网内部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许多节点开始反思自身对“同化者”残骸和瘟疫母巢纯粹敌视的态度,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基于布伦特的“意识疏导”理念,开发非破坏性的接触与沟通协议。
“灵辉诱饵”项目组在莉娜的带领下,开始了 Mark IV 的设计,其目标不再是单纯的内部净化,而是尝试在诱饵核心嵌入经过强化的、包含“多样性价值”与“共存可能性”信息的“理解之种”,旨在触发母巢意识场内可能的、微弱的良性反馈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