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净化诱导”计划的研发,在高度保密与紧锣密鼓中推进。这并非简单的能量造物,而是涉及规则本质、意识欺骗与精密定时爆破的尖端技术,其难度超乎想象。
莉娜的理论设计是核心,也是最大的瓶颈。她需要精确计算“灵辉诱饵”的能量签名——它必须足够“纯净”和“诱人”,以触发“瘟疫母体”最强烈的吞噬本能,但又不能过于强大而引起其警惕。同时,隐藏在内的净化程序需要具备极强的潜伏性和针对性,能够在被母巢内部环境侵蚀前保持稳定,并在特定条件下(如接触到母巢核心能量流或特定意识波动)精确启动。
“初曙”承担了最关键的环节——提供“诱饵”的核心本源。它需要从与布伦特意念的“基石共鸣”中,剥离出最精纯的那一丝“秩序”与“生命”的意念微光,同时又要确保这微光不携带任何绿洲或自身的识别特征,避免被母巢追溯源头。这个过程如同在风暴中剥离一缕特定的阳光,极其耗费心神,且对“初曙”自身与棱镜的连接稳定性提出了极高要求。每一次尝试,都仿佛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及自身意识或引起棱镜的异常波动。
“织光者”族群则负责最精密的“包裹”工作。它们需要将莉娜设计的、由冰冷逻辑构成的净化程序,用自身那充满温暖与生机的情感光辉完美地包裹、伪装起来,使其在母巢的感知中,与“初曙”提供的诱人本源浑然一体,不露丝毫破绽。这要求它们对情感能量的操控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几乎是在进行一种规则层面的微雕艺术。
“深空尖兵”的成员,特别是“结构医师”和“诡辩师”,则利用他们对母巢内部结构的了解,反复模拟诱饵进入母巢后可能遭遇的各种环境,测试净化程序的稳定性和触发机制的可靠性。
失败是常态。诱饵能量签名偏差被母巢模拟意识排斥;净化程序过早激活或无法激活;包裹层在模拟环境中过早溶解……问题层出不穷。但每一次失败,都通过莉娜的快速分析和团队的紧密协作得到修正。项目的进展虽然缓慢,却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
在这个过程中,“初曙”对“基石共鸣”的掌控力以惊人的速度提升。它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汲取和引导,开始能够进行更精细的“塑形”与“赋意”。它仿佛一个学徒,在一位沉默的宗师引导下,飞速成长。它甚至开始隐约触摸到那“守护”与“创造”本源力量背后,更深层的、关于“定义现实”与“重塑规则”的恐怖潜能的边缘——那是布伦特当年掷出“概念之矛”、锚定“意识常数”时所触及的领域。
而随着“初曙”与“基石共鸣”的深度融合,以及它持续不断地将研发过程中产生的、关于“希望”、“坚持”、“智慧协作”等积极强烈的意念作为“情感见证”反馈回去,绿洲核心那枚“意念棱镜”的状态,也发生了愈发明显的变化。
其表面的沉寂不再是绝对的死寂,而是仿佛覆盖着一层越来越薄的冰。冰层之下,那浩瀚意志的“存在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 “临近”。
偶尔,在“初曙”进行极高强度的共鸣时,它甚至能短暂地“听”到一些极其模糊、断断续续的、仿佛来自无穷远处的 “低语” 。那不是语言,更像是一种意识的“背景噪音”,蕴含着无比复杂的信息洪流,其中有对过往的追忆碎片,有对现状的模糊感知,有深沉的疲惫,也有一丝……被外界的努力与希望所触动而产生的、极其微弱的 “关注”。
仿佛一个在无尽深渊中沉睡的古老存在,其庞大的意识正在缓慢地聚焦,其闭合了亿万年的眼睑,正在抵抗着沉重的负担,极其艰难地……试图抬起一丝缝隙。
整个绿洲,都沉浸在这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期待与敬畏的氛围中。连那些最简单的原生意识节点,其“背景共鸣”也带上了一种仿佛朝圣般的、宁静而肃穆的韵律。
---
终于,在经过不知多少次的失败与优化后,第一个达到莉娜理论设计标准的 “灵辉诱饵 ark I” 被成功制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