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初代农田的重生(2 / 2)

是赵铁柱的声音。

人群瞬间安静。有人抬头看向控制塔,有人下意识后退一步。毕竟,那人已经走了三年了。赵铁柱是镇上唯一的水利工程师,三年前因脑溢血倒在值班室,送医途中停止呼吸。他的AI系统也随之关闭,全镇人都以为那段语音记录早已失效。

可现在,那声音清晰得就像他就站在话筒前。

陈砚没动。他走到田边,从废料堆里捡起一块青铜罗盘残片,擦干净后接入终端接口。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省科院试点项目留下的旧导航装置,早就无法匹配现代系统。但他记得赵铁柱临终前反复念叨的一句话:“青石的命脉,不在天上,也不在机器里,而在地下那个‘环’。”

屏幕上跳出一行字: “我是赵铁柱,编号ZJ-Nw-07,现为青石镇全域水利AI主控。系统运行正常,等待指令。”

他松开手,残片落回泥中。原来他没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守渠。赵铁柱把自己的思维模型上传到本地服务器,并通过残卷激活的土地神经网络实现了分布式存储。他的意识不再局限于一台主机,而是散布在整个灌溉系统、传感器节点,乃至每一寸复苏的土壤之中。他成了这片土地的“耳目”,也是它的“心跳”。

阳光渐渐升高,照在田边那只青花茶盏上。杯底残留的血痕已经干透,在光下泛出淡淡的褐金色。那是周映荷最后一次喝茶时留下的痕迹——她患有罕见血液病,药性与瓷器釉彩反应,会在杯底留下类似锈迹的印记。村民们都说她是“药女”,不能婚嫁,不能近烟火,连雨水都不敢让她淋。

可她偏偏最爱雨天巡田。

不知何时,周映荷出现在田埂上。

她穿着素白衫子,站在茶盏旁,没说话,也没靠近任何人。风吹起她的衣角,影子投在地上,淡得像雾。有人想上前打招呼,却发现她脚下没有足迹,走过的地方连草叶都没压弯。她的存在违背常理,却又让人无法怀疑。

陈砚走过去,在她身边停下。

她转头看了他一眼,弯腰,将茶盏轻轻挪了个位置。动作轻柔,仿佛怕惊扰了杯中尚存的一缕气息。阳光斜照进来,水面晃动,倒影浮现——三个年轻的身影并肩站在田里,手里握着秧苗,正在插种。

一个是陈砚,穿着蓝布工装裤;一个是赵铁柱,戴着机械手套;还有一个是周映荷,袖口沾着药水痕迹。他们笑得很安静,动作协调,像是已经这样劳作了许多年。

那不是现实,也不是幻觉。那是土地记得的事。

三年前的那个春天,三人曾立誓重建青石渠。陈砚负责传统农法复原,赵铁柱设计智能灌溉系统,周映荷用植物药理改良土壤活性。他们连续奋战四十天,终于让废弃多年的主渠重新通水。可在最后一晚庆功宴上,周映荷突然咳血昏倒,送往医院途中去世;三天后赵铁柱猝然离世;陈砚则被质疑实验违规,被迫离开岗位。

如今,他们的身影却被土地铭记了下来。

风一吹,水面涟漪荡开,倒影碎了。

周映荷抬起手,指尖轻轻点在水面上,仿佛想让那画面多停留一秒。涟漪缓缓平复,倒影重新聚拢,三人依旧并肩而立,低头插秧。这一次,他们的嘴唇微微开合,虽然无声,但陈砚读出了口型:

“我们会一直看着。”

远处,一台锈蚀的水车缓缓转动起来,发出低沉的吱呀声。那本应在二十年前就被拆除的木质结构,竟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自行运转,带动沟渠中的水流形成稳定的循环。一位老太太颤巍巍地伸出手,接住一捧清水,凑近鼻尖嗅了嗅,忽然落下泪来:“这水……有稻香味。”

没有人再质疑这片土地。

当天下午,全镇召开了紧急会议。镇长看着监测站传回的数据,久久说不出话——不仅主渠土壤恢复活力,连周边三百亩撂荒地也开始自发萌发多种失传作物:紫芒糯、银针麦、铁皮豆……更令人震惊的是,无人机航拍显示,整个青石镇农田的地表纹理,正悄然拼合成一幅巨大的图案: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树,根系延伸的方向,恰好对应历史上记载的“九渊水脉”。

当晚,陈砚独自回到田头。

月光洒在裂缝之上,嫩芽已在夜色中长高半寸。他盘膝坐下,双手覆于泥土。这一次,他主动沉入那份共鸣之中。

他听见了更多——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老人临终前的最后一句叮嘱,恋人分别时藏在风里的私语,孩童追逐萤火虫时踩碎枯叶的声响……所有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他们的悲喜、劳作、希望与遗憾,都被泥土温柔收藏。

原来所谓“丰收”,不只是粮食的成熟。

而是记忆的归来,是断裂的传承重新接续,是生者与逝者的对话得以延续。

他仰头望月,轻声道:“我听见了。”

夜风拂过,整片田野的嫩叶同时轻轻摇曳,如同万千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