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还说什么辛苦?咱们是一家人啊。”江念熙笑着拉过姐姐的手,往办公室走,“你走这两天,我把下周的课表都排好了,还跟家长们说了阿鹏考上北大的事,他们都夸阿鹏争气,说‘启智教育’能教出这样的学生,是咱们的底气呢。”
江念初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看着桌上堆着的教案和学生作业,心里泛起熟悉的暖意。“启智教育”是父亲江哲一手创办的,后来交给她打理,从最初只有两个小教室、十几个学生,到现在有了正规的教学楼、几十位老师,每一步都浸着全家人的心血。她随手翻开一本作业,是五年级学生写的作文《我的梦想》,里面写着“我想考上北大,像陈志鹏哥哥一样,成为爸爸妈妈的骄傲”,眼眶忽然又热了——原来阿鹏的努力,已经成了这些孩子的榜样。
“对了姐,昨天李阿姨还来问,能不能让阿鹏放假回来给孩子们讲讲学习经验,她说她家孩子特别佩服阿鹏。”江念熙递过来一杯温水,“我没敢答应,得等你跟阿鹏商量。”
江念初接过水杯,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笑着说:“等寒假阿鹏回来,我跟他说说,这孩子从小就愿意帮别人,肯定会答应的。”她想起陈志鹏高中时,经常在“启智教育”的周末班帮妹妹辅导学生数学,耐心得像个小老师,那时江念熙就说:“阿鹏以后要是当老师,肯定是个好老师。”
正说着,办公室的门被推开,学生家长王女士走了进来,手里拎着一篮新鲜的荔枝。“江老师,听说阿鹏去北京上学了,我特意摘了些家里种的荔枝,给你和陈老师尝尝,也算是给阿鹏送行了。”王女士笑着把荔枝放在桌上,“我家孩子总说,要不是阿鹏哥哥给她讲题,她数学肯定考不上90分,阿鹏这孩子,真是又懂事又优秀。”
江念初连忙道谢,把荔枝分给江念熙一些,“您太客气了,阿鹏就是帮着辅导了几次,主要还是孩子自己努力。”
“话可不能这么说,”王女士坐在沙发上,语气诚恳,“当初我家孩子不爱学数学,是阿鹏跟她说‘数学不是死记硬背,要找到规律’,还把自己的错题本借给她看,现在孩子不仅数学成绩上去了,还喜欢上了数学,这都是阿鹏的功劳啊。”
江念初听着,心里满是骄傲。她想起陈志鹏高中时,每天放学都会把当天的错题整理到本子上,还在旁边写清楚错误原因和解题思路,有时候写到半夜都不休息。有一次她劝儿子早点睡,陈志鹏却说:“妈,错题本是给我自己看的,也是给以后需要的人看的,写清楚点,别人才能看懂。”
送走王女士后,江念初拿起手机,给陈志鹏发了条消息:“阿鹏,王阿姨家的孩子还惦记着你呢,说要向你学习,以后考上好大学。”
没过多久,陈志鹏就回复了:“妈,等寒假回去,我再给她讲讲题,顺便跟‘启智’的弟弟妹妹们聊聊北大的生活,让他们也有个目标。”
江念初看着消息,笑着回复:“好,妈等着看你当小老师的样子。”
傍晚时分,江念初从“启智教育”回到家,陈屿已经做好了晚饭,桌上摆着她爱吃的清蒸鱼和蒜蓉西兰花。“今天怎么样?‘启智’那边没什么事吧?”陈屿把碗筷摆好,给她盛了一碗米饭。
“没事,念熙把事情打理得很好,还有家长给阿鹏送荔枝,说阿鹏是孩子们的榜样。”江念初坐下,夹了一口鱼肉,“对了,阿鹏说寒假回来要给‘启智’的孩子们讲北大的生活,还想帮王阿姨家的孩子辅导数学。”
“这孩子,走到哪都想着别人。”陈屿笑着说,“跟你一样,心细又热心。”
江念初笑了笑,没说话,心里却想起了父亲江哲。小时候父亲常说:“做人要懂得感恩,要多帮别人,这样生活才有意思。”她和陈志鹏,都是听着父亲的话长大的,如今也把这份善意传递给了别人。
晚饭过后,江念初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翻看陈志鹏从小到大的照片。有他刚上幼儿园时,穿着小校服,怯生生地拉着她的手;有他小学时,拿着“三好学生”奖状,笑得眉眼弯弯;有他初中时,参加数学竞赛,站在领奖台上的样子;还有他高中时,拿着北大录取通知书,和全家人一起合影的场景。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陈志鹏的成长,也记录着她和陈屿的付出。
“你看这张,阿鹏刚上小学,第一次参加运动会,跑了最后一名,还哭了鼻子,你抱着他安慰了好久。”陈屿凑过来,指着一张照片笑着说。
江念初看着照片,也笑了:“那时候他还跟我说,以后再也不参加运动会了,结果第二年又报名了,还拿了第三名。这孩子,就是不服输。”
正说着,江念初的手机响了,是父亲江哲打来的。“念初,阿鹏怎么样了?在北大还习惯吗?”电话里,江哲的声音带着一丝牵挂。
“爸,阿鹏挺好的,跟室友相处得不错,食堂的菜也吃得惯,还说要跟您视频呢。”江念初说,“我让他晚上给您打电话,您等着就行。”
“好,好,我等着。”江哲笑着说,“对了,阿鹏带的芒果干吃完了吗?要是吃完了,我再寄点过去,家里还有不少呢。”
“爸,您别操心了,阿鹏说芒果干很好吃,省着吃呢,吃完了再跟您说。”江念初说,“您自己在家也要注意身体,别总想着我们,多休息。”
“我知道,你们放心吧。”江哲挂了电话,江念初看着手机,心里暖暖的。父亲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记挂着孙子,记挂着家里的每一个人。
晚上九点多,陈志鹏给江哲打了视频电话,江念初和陈屿也凑在旁边,听他跟外公聊北大的生活。陈志鹏说,他今天去了未名湖,湖水很清,博雅塔就立在湖边,特别好看;他还说,中文系的老师很和蔼,上课很有趣,同学们也都很优秀,他要向大家学习;他还跟外公说了寒假回来要给“启智”的孩子们讲北大的生活,江哲听了,高兴得合不拢嘴,说:“阿鹏,你做得对,要让孩子们有个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
挂了视频电话后,陈志鹏又给江念初和陈屿打了视频,跟他们聊了聊宿舍的情况。他说,室友李浩然来自山东,很热情,给了他一包家乡的花生;室友张宇来自四川,会做川菜,说以后要在宿舍给大家露一手;室友林浩来自广东,跟他一样爱吃甜食,两人还约着周末一起去买点心。
“妈,我们宿舍有个阳台,我把你给我带的小多肉放在阳台上了,今天晒了晒太阳,长得挺好的。”陈志鹏拿着手机,给她看阳台上的多肉,“我还在旁边放了个小牌子,上面写着‘加油,一起成长’,以后我跟多肉一起努力。”
江念初看着屏幕里的多肉,笑着说:“好,妈等着看你和多肉一起成长。记得经常给它浇水,别让它渴着了。”
“知道了,妈。”陈志鹏说,“时间不早了,我该睡觉了,明天还要去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呢。”
“好,你早点睡,别熬夜,明天精神点。”江念初说,“记得穿厚点,北京晚上凉。”
“知道了,妈,爸,晚安。”陈志鹏挂了视频,江念初看着黑掉的屏幕,心里满是牵挂,却也松了口气——儿子在北大过得很好,这就够了。
第二天早上,江念初早早地起了床,打开手机,看到陈志鹏发的朋友圈,是他参加新生开学典礼的照片。照片里,陈志鹏穿着白色的衬衫,站在人群里,脸上满是笑容,背景是北大的百年讲堂,上面写着“北京大学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江念初连忙给儿子点了赞,还评论道:“阿鹏,加油,妈为你骄傲。”
没过多久,陈志鹏就回复了:“妈,我会加油的,不辜负你和爸的期望。”
江念初看着回复,心里暖暖的。她知道,儿子已经踏上了新的旅程,未来会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等着他,但她相信,陈志鹏一定会勇敢地面对,会在北大的校园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上午,江念初去了“启智教育”,刚到办公室,江念熙就拿着一张海报走了进来:“姐,你看,这是我做的‘向陈志鹏学习’的海报,贴在教学楼门口,让孩子们都看看,也有个学习的目标。”
江念初接过海报,上面印着陈志鹏的照片,还有他的座右铭:“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旁边还写着陈志鹏的学习经历,从小学到高中,每一个阶段的努力都写得清清楚楚。
“做得好,这样孩子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阿鹏是怎么努力的,也能有个榜样。”江念初笑着说,“咱们把海报贴在门口,再给每个班的老师发一张,让老师在班上给孩子们讲讲阿鹏的故事。”
“好,我这就去办。”江念熙拿着海报,高兴地走了出去。
江念初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的阳光,心里忽然想起了一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她和父亲江哲创办“启智教育”,就是想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火,让他们有目标,有梦想,有努力的方向。而陈志鹏,就是这把火点燃的第一个“火种”,他用自己的努力,照亮了更多孩子的路。
中午,江念初收到了陈志鹏发来的照片,是他和室友们在北大食堂吃午饭的场景,桌上摆着好几道菜,还有他爱吃的糖醋排骨。“妈,今天食堂的糖醋排骨特别好吃,我吃了两大块,比家里的还好吃呢。”陈志鹏在照片
江念初笑着回复:“好吃就多吃点,别饿着自己。记得多吃蔬菜,补充维生素。”
下午,江念初去了“启智教育”的五年级教室,看到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陈志鹏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很认真,有的还拿出笔记本,把陈志鹏的学习方法记下来。有个小男孩举手问:“老师,陈志鹏哥哥是不是每天都要学习到很晚啊?”
老师笑着说:“是啊,陈志鹏哥哥每天都会把当天的知识复习一遍,还会整理错题,有时候学到半夜都不休息。但他也会注意休息,不会让自己太累。”
小男孩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写道:“我要向陈志鹏哥哥学习,每天复习知识,整理错题,考上北大。”
江念初站在教室门口,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感动。她知道,陈志鹏的故事,已经在这些孩子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只要用心浇灌,这颗种子就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傍晚时分,江念初从“启智教育”回到家,陈屿已经做好了晚饭。“今天去教室了?”陈屿问,“孩子们是不是很喜欢听阿鹏的故事?”
“是啊,孩子们听得很认真,还有个小男孩说要向阿鹏学习,考上北大。”江念初坐下,夹了一口菜,“阿鹏今天在食堂吃了糖醋排骨,说比家里的还好吃,我还跟他说要多吃蔬菜。”
“这孩子,走到哪都忘不了吃。”陈屿笑着说,“不过只要他吃得好,学得好,我们就放心了。”
晚饭过后,江念初坐在沙发上,给陈志鹏发了条消息:“阿鹏,今天去你们教室了,孩子们都很喜欢你的故事,还有个小男孩说要向你学习,考上北大呢。”
陈志鹏回复:“妈,这就好,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有目标,有梦想,以后考上好大学,为家乡做贡献。”
江念初看着消息,笑着回复:“好,妈相信你,也相信这些孩子,你们都会成为最优秀的人。”
夜深了,江念初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光,心里满是牵挂。她想起了陈志鹏小时候,每天晚上都会躺在她的怀里,听她讲故事;想起了陈志鹏上小学时,每天早上都会拉着她的手,让她送他去学校;想起了陈志鹏上高中时,每天晚上都会跟她分享学校的趣事。如今,儿子已经长大了,离开了家,去了遥远的北京,但她知道,儿子的心永远和家连在一起,和“启智教育”连在一起。
她拿出手机,给陈志鹏发了条消息:“阿鹏,晚安,做个好梦。妈和爸在家等你回来,等你讲燕园的银杏,讲未名湖的故事,讲你在北大的点点滴滴。”
没过多久,陈志鹏就回复了:“妈,晚安,你和爸也早点睡,别太累了。我会好好努力,不辜负你们的期望,寒假回去给你们带北大的糖葫芦,给‘启智’的孩子们讲北大的生活。”
江念初看着消息,笑着把手机放在床头柜上,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陈志鹏在北大校园里的场景:他背着书包,走在未名湖边的小路上,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像镀了一层金光;他坐在图书馆里,认真地看书,偶尔抬头,看向窗外的博雅塔;他和室友们一起,在食堂里吃饭,聊着未来的梦想。
她知道,这场送别不是结束,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陈志鹏会在燕园里成长,会带着父母的牵挂、外公的期盼和“启智教育”孩子们的祝福,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而她和陈屿,会在鹏城,守着家,守着“启智教育”,等着儿子回来,等着看他成为更好的自己,等着看他用自己的力量,照亮更多人的路。
窗外的月光温柔地洒在房间里,江念初的嘴角带着微笑,慢慢地进入了梦乡。在梦里,她看到陈志鹏穿着学士服,站在北大的校园里,向她和陈屿挥手,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