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掌心的刺 > 第475章 捐赠里的初心与孙辈成长

第475章 捐赠里的初心与孙辈成长(2 / 2)

江哲点点头,握住林晚星的手:“好,好啊。看着你们姐弟仨这么和睦,齐心协力做公益,我和你妈就放心了。善良是咱们家最珍贵的财富,只要这份初心不变,咱们的家就会越来越温暖,越来越有力量。”

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成长墙上的画,也照亮了一家人眼中的坚定与温柔。

一周后,江家一大家子如约踏上了山区探访之路。车子驶离城市,高楼大厦渐渐被青山绿水取代,蜿蜒的山路两旁,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和散落的土坯房。孩子们趴在车窗上,好奇地打量着窗外的一切,叽叽喳喳的提问声不绝于耳。

“爸爸,这里的山好高呀!”江暖暖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眼睛里满是惊叹。

周庭萧也附和道:“比咱们城市里的公园高多了!山区的小朋友每天都要爬山上学吗?”

江逸晨点点头:“是啊,他们中的很多人,每天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孩子们听了,脸上的兴奋渐渐变成了心疼。

车子终于抵达目的地——一所坐落在山坳里的小学。教学楼是简易的两层小楼,操场是铺满碎石的空地,但门口飘扬的五星红旗却格外鲜艳。几十名穿着朴素校服的孩子早已在门口等候,他们的脸上带着羞涩又期待的笑容,眼神清澈得像山间的泉水。

江家的孩子们刚下车,就被山区的小朋友们围住了。江暖暖率先拿出自己画的一叠画,分给身边的小朋友:“这是我画的,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喜欢。”

江景郉也学着姐姐的样子,把手里的小玩具一个个递出去,虽然还不会说太多话,却用小手轻轻拍了拍对方的肩膀,露出了纯真的笑容。

陈语安和陈语宁捧着装满小发卡、小灯笼的袋子,挨个分给女孩子:“这个发卡是我做的,上面有小花,很好看的!”“这个灯笼晚上能亮,送给你呀。”

周庭萧则拉起几个男孩子的手,直奔操场:“走,我教你们踢足球!”他从车上搬下带来的足球,操场上立刻响起了欢快的奔跑声和笑声,尘土飞扬间,是孩子们不分你我的亲密。

周青禾坐在教室的课桌上,指尖落在带来的电子琴上,轻轻弹奏起《小星星》。悠扬的旋律响起,山区的孩子们纷纷围过来,睁着好奇的眼睛看着她,时不时跟着哼唱几句,甜美的歌声在简陋的教室里回荡,驱散了所有陌生与羞涩。

陈志鹏则带着提前打印好的宣传海报,和陈屿、周航一起,在学校的公告栏上张贴起来。海报上,是他精心设计的图案:一个大大的爱心包裹着一群笑脸,旁边写着“用善意温暖心灵,让快乐伴你成长”,引得路过的老师频频点头称赞。

大人们也没闲着。江哲和林晚星拉着老校长的手,详细询问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林晚星看着孩子们冻得有些发红的小手,忍不住掏出提前准备的手套,挨个给他们戴上;江念初作为大姐,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大家分发物资,药品、衣物、书籍、文具被一一送到孩子们手中,她还特意留意着几个沉默寡言的孩子,轻声询问他们的近况,温柔得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江逸晨和苏晓则和情绪管理课的老师交流,了解课程开展情况,商量着后续的资助计划;江念熙性格爽朗,和几个女老师聊得投机,当场约定以后会定期寄来孩子们需要的学习用品。

午休时,江家的孩子们和山区的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分享带来的零食。江暖暖发现身边一个小女孩总是把饼干往口袋里塞,便小声问:“你不喜欢吃吗?”小女孩羞涩地摇摇头:“想带回家给妹妹吃。”江暖暖立刻把自己的零食分了一半给她:“给你,这样你和妹妹都能吃了。”小女孩眼睛一亮,小声说了句“谢谢”,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周庭萧看到几个小男孩穿着不合脚的旧鞋子,便跑到周航身边:“爸爸,我们下次能不能给他们带些新鞋子?他们跑起来鞋子总掉。”周航摸了摸他的头,点点头:“好,爸爸记下来,下次一定带。”

离别的时候,山区的孩子们拉着江家孩子们的手,依依不舍。一个小男孩跑到江哲面前,递给他一幅画,画的是一群人在山上种树,旁边写着“谢谢爷爷”。江哲接过画,眼眶有些湿润,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好孩子,以后爷爷还来看你们。”

车子驶离学校时,孩子们站在门口挥手,直到身影渐渐变小、消失在山路尽头。江暖暖趴在车窗上,小声说:“爸爸,我以后还想来这里,我想和他们一起上课、一起玩。”

江逸晨握住她的手,轻声说:“好,爸爸以后常带你来。”他转头看向身边的江念初和江念熙,姐弟仨相视一笑,眼里满是默契。

回程的路上,孩子们大多睡着了,脸上还带着甜甜的笑容。江念初看着熟睡的孩子们,感慨道:“这次来太有意义了,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帮助别人,还懂得了珍惜现在的生活。”

江念熙点点头:“是啊,比我们说多少大道理都管用。以后咱们要多组织这样的活动,让这份善心一直传递下去。”

江哲看着姐弟仨和睦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与踏实。他转头对林晚星说:“你看,当初让念初带着逸晨和念熙做公益,就是想让他们懂,一家人不仅要互帮,还要把这份暖分给外人。现在好了,孙辈们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这家风算是传下去了。”

林晚星笑着点头,指尖轻轻拂过车窗上的雾气:“咱们老两口这辈子,最骄傲的不是攒下多少家业,是养出了念初这样懂事的大姐,还有逸晨、念熙这对有担当的龙凤胎。现在孙辈们一个个善良纯粹,这比什么都强。”

苏晓靠在江逸晨肩头,轻声说:“今天看到暖暖主动分零食给那个小女孩,我心里特别暖。以前总担心她被宠坏,现在才知道,言传身教比什么都管用。以后咱们每个季度都来一次,让孩子们多感受感受。”

陈屿也附和道:“是啊,陈志鹏今天贴海报的时候,还跟我聊说想做个公益公众号,把山区孩子的故事发出去,让更多人关注。这孩子长大了,有想法也有担当,多亏了大姐和爸妈的教导。”

江念初听着弟弟妹妹、女婿儿媳的话,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都是一家人,不用这么说。咱们只要拧成一股绳,把公益这件事坚持做下去,让更多孩子能开心长大,就比什么都强。下次来,我打算带孩子们一起体验下山路,让他们知道,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轻松坐上校车。”

江念熙立刻接话:“大姐说得对!我下次把公司的户外帐篷带几顶来,再教孩子们搭帐篷、辨认植物,让他们在玩中学点东西。”

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平稳行驶,窗外的夕阳把群山染成了暖橙色,车内弥漫着亲情与善意交织的温馨。江逸晨看着熟睡的江暖暖和江景郉,又看了看身边和睦的家人,心里忽然明白,这份捐赠的初心,从来都不只是物质上的帮扶,更是爱的传递、家风的传承。

回到家时,夜色已经降临。孩子们虽然疲惫,却依然兴奋地拉着江哲和林晚星,叽叽喳喳地分享着白天的经历。“外公外婆,山区的小朋友好勇敢,每天走那么远的路上学都不叫苦!”“他们还教我认识了好多山里的小花,说开花的时候特别好看!”“我答应那个小妹妹,下次要带她喜欢的画笔来!”

林晚星耐心地听着,时不时点头回应,眼眶里满是温柔。江哲则拿起相机,把今天拍的照片一张张导出来,准备洗好后贴在成长墙上。“以后这面墙,还要多贴些这样的照片,让孩子们记住每一次帮助别人的快乐。”他说。

陈志鹏回到房间后,立刻打开电脑,开始筹备公益公众号。他把白天拍的孩子们的笑脸、简陋的教室、蜿蜒的山路都整理出来,配上真挚的文字,标题写着“大山里的期盼,需要我们用善意点亮”。江念初悄悄走进他的房间,看着儿子认真的样子,忍不住露出了骄傲的笑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跟妈妈说。”

江逸晨和苏晓则在客厅里整理这次的物资清单,把孩子们提到的需求一一记下:新鞋子、更多的画笔、过冬的棉衣、课外书籍……苏晓一边记一边说:“下次咱们可以发动身边的朋友一起捐赠,人多力量大,能帮孩子们解决更多问题。”

江念熙和周航也没闲着,周航联系了公司的采购部门,打算定制一批适合山区孩子穿的运动鞋;江念熙则在手机上联系了几个同事,约定周末一起整理家里的闲置书籍和衣物。

深夜,客厅里的灯光渐渐暗了下来,家人们都回房休息了,只有成长墙上的那些画和照片,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芒。江哲和林晚星坐在沙发上,手里捧着山区小男孩送的那幅画,久久没有说话。

“咱们这辈子,值了。”江哲轻声说。

林晚星点点头,眼里闪着泪光:“是啊,孩子们都好好的,善良懂事,一家人齐心协力做着有意义的事,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日子一天天过去,江家的公益行动从未停歇。每个月,孩子们都会跟着大人们去基金办公室整理资料、写鼓励卡片;每季度,一家人都会带着物资去山区探望;陈志鹏的公益公众号也渐渐有了影响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山区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少爱心人士纷纷捐赠物资、提供帮助。

成长墙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有孩子们参加公益活动的照片、收到的感谢信、陈志鹏设计的宣传海报,还有一家人一起整理物资的合影。江暖暖画的那幅“全家陪山区小朋友玩玩具”的画,依然贴在最中间,鲜艳的颜色像一颗永不褪色的爱心,见证着江家的初心与孙辈们的成长。

有一次,江逸晨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感谢信,来自那个把饼干省给妹妹吃的小女孩。信里说,她现在变得越来越开朗,情绪管理课让她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江暖暖送的画笔让她爱上了画画,她的梦想是将来成为一名画家,用画笔描绘大山的美,也描绘那些帮助过她的人。

江逸晨把这封信读给全家人听,孩子们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江暖暖拉着江景郉的手说:“弟弟,你看,她喜欢我送的画笔!以后我们要送更多画笔给她,让她实现梦想。”

江念初看着孩子们纯真的脸庞,感慨道:“这就是公益的意义啊,我们不仅帮助了他们,也让他们有了追求梦想的勇气。”

江哲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年轻时带着念初、逸晨、念熙帮扶困难家庭的日子,想起当初支持逸晨和念熙成立基金的决定,忽然明白,善良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代代人的坚持与传承。

这份藏在捐赠里的初心,就像一颗种子,在江家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不仅为山区的孩子们遮风挡雨,也滋养着江家孙辈们的成长。而这份初心与爱,还会继续传递下去,温暖更多人,照亮更多人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