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掌心的刺 > 第423章 教具的新生

第423章 教具的新生(2 / 2)

“太叔公!”三个孩子齐声喊,声音脆生生的,像刚剥壳的糖。

二叔公听到孩子的声音,眼神又亮了些,慢慢转过头,看着三个孩子,嘴角的笑又深了些——他这辈子没孩子,却格外喜欢小孩,以前在老家,村里的孩子都爱围着他要贴饼子吃,现在看到这三个孩子,眼里多了些往日的光彩。

陈语安跑到二叔公身边,把手里的画递过去:“太叔公,这是我画的我们家!爸爸在做饭,妈妈在洗碗,我在递盘子!”画上的人物歪歪扭扭,颜色涂得超出了线条,却满是生活的热气,像极了二叔公记忆里“一家人过日子”的样子。

二叔公接过画,虽然看不清细节,却还是用没被握住的手轻轻摸了摸画纸:“好……好。像我跟你爷爷以前……坐在院子里吃饭的样子。”

陈语宁的目光早就被桌上的教具吸引了,她跑到小桌前,指着“做饭”卡片问:“小姨,这个可以贴吗?我想试试!”

“当然可以。”江念熙笑着把“做饭”卡片递给她,“你想把它贴在爸爸的角色板上,还是妈妈的角色板上?”

陈语宁接过卡片,看了看“爸爸”角色板上二叔公刚贴好的卡片,又看了看站在一旁的陈斌,毫不犹豫地把手里的“做饭”卡片也贴在了“爸爸”的角色板上,大声说:“我要贴在爸爸身上!爷爷也会做饭,爷爷做的红烧肉最好吃!肥肥的,甜甜的,我能吃两大块!”

陈斌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走过去揉了揉陈语宁的头发:“咱们语宁还记得爷爷的红烧肉啊?等周末,爷爷再给你做。”

江哲看着这一幕,心里暖得发烫。他想起十几年前父亲江卫国去世前,拉着他的手说“以后要好好照顾你二叔,他一个人不容易,别让他受委屈”,现在他做到了——不仅照顾二叔公的生活,还能用教具唤醒他的回忆,让他想起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更让他欣慰的是,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家务不分性别”的理念,没有被“男主外女主内”的老规矩束缚——这是父亲江卫国当年在部队里常跟他说的“平等”,现在终于在孩子们身上扎了根,开了花。

“志鹏,你也来试试?”江哲拿起“修玩具”卡片,递给陈志鹏,“这个是修玩具,你想贴在哪里?”

陈志鹏接过卡片,想了想,把它贴在了“妈妈”的角色板上:“我妈妈也会修玩具,上次我的机器人胳膊掉了,妈妈用胶水给我粘好了,比爸爸粘的还结实。妈妈说,修东西看的是细心,不是力气,男女都一样。”

“说得对,”江哲笑着说,“细心比力气重要,不管是修玩具,还是做别的事,跟性别没关系。”他又拿起“叠衣服”卡片,递给江念初,“念初,你也来贴一个。”

江念初接过卡片,毫不犹豫地贴在了“爸爸”的角色板上:“我先生叠衣服比我整齐,每次晒完衣服,都是他分类叠好,连袜子都按颜色摆得整整齐齐。以前我总觉得叠衣服是女人的事,后来才发现,谁擅长谁做,谁有空谁做,日子才过得顺,家里才像个家。”

很快,两张角色板上就贴满了卡片——“爸爸”身上有“做饭”“叠衣服”“修玩具”,“妈妈”身上有“洗碗”“浇花”,没有一张卡片是按照老规矩贴的,却每一张都贴得理所当然,像天生就该这样。

二叔公看着贴满卡片的角色板,突然说:“这样好……比以前好……你爸爸(江卫国)要是看到,肯定也说‘这样才对,一家人不分你我’。”

江哲心里一震,连忙点头:“对,二叔,爸爸肯定也觉得好。”

中午的时候,江哲和家人陪二叔公在养老院吃了午饭。二叔公今天胃口很好,吃了小半碗米饭,还喝了一碗排骨汤,比上次多吃了不少——大概是看到孩子们热闹,又聊起了江哲父亲的往事,心里敞亮了。临走的时候,二叔公突然抓住江哲的手,小声说:“阿哲……下次……还带卡片来。我想……贴‘种地’的卡片,我跟你爸爸以前……一起在地里种过玉米。”

“好,二叔,”江哲用力点头,眼眶有些热,“下次我一定画‘种地’的卡片来,咱们一起贴,贴在‘爸爸’身上,也贴在‘妈妈’身上,就像您跟爸爸当年一起种地一样。”

走出养老院,阳光正好,落在身上暖暖的。江念熙看着江哲的侧脸,笑着说:“爸,您今天看起来很高兴。”

“是啊,”江哲笑了,“看到二叔高兴,看到孩子们喜欢教具,我就高兴。这教具哪是‘新生’啊,是把十几年前你爸爸(江卫国)说的‘平等’,把二叔做的‘实在事’,用孩子们能懂的方式讲出来了——家务不分男女,日子要一起过,这才是最根本的理。”

江念初也说:“爸,您这教具不仅适合孩子,也适合大人。上次我把教具的想法跟机构的老师说了,他们都很感兴趣,想在家长课堂上也用用,让那些总说‘家务是女人的事’的爸爸们,也试试贴卡片,看看自己能贴多少。”

“好啊,”江哲点头,眼神里满是期待,“只要能让大家明白这个理,怎么用都好。”

孩子们在前面跑着,笑着,阳光落在他们身上,像镀了一层金边。江哲看着他们的背影,又想起二叔公手里的军用水壶,想起十几年前父亲江卫国穿着军装的照片,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这个“家庭性别分工游戏”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他还会设计更多的教具,传递更多的“实在理”——就像二叔公在老家守着田埂一样,他守着这份教育的初心,把老辈人的善良和实在,一点点传给孩子们,也传给更远的地方。

回到家,江哲把教具小心翼翼地放进一个木盒子里——这个盒子是二叔公从老家带来的,以前用来装玉米种子,十几年了,盒子的边角都磨圆了,却依旧结实。他看着盒子里的卡片和角色板,心里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下次去山里小学,他要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教具,让每个孩子都画一张自己家里的“家务卡片”,贴在自己家的“角色板”上,然后把这些教具留在山里,让更多的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可以一起做饭、一起洗碗,日子可以热热闹闹的,爱不分性别,责任也不分。

他走到阳台,看着那盆长得茂盛的绿萝,想起二叔公说的“种地卡片”,想起孩子们贴卡片时的认真,心里充满了力量。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吧——像绿萝一样,慢慢生长,悄悄传递,用一点点的温暖,把十几年前的“旧时光”和“老道理”,变成新一代人的“日常事”,变成能一直传下去的“好家风”。

“爷爷(江卫国),二叔,”江哲在心里轻轻说,“你们看,这教具成了。以后我会带着它,去山里,去学校,让更多人知道,日子要一起过,爱不分性别。你们放心,我会把这份‘实在’,把咱们家的这份情,一直传下去……”

风拂过绿萝的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回应他。江哲笑了,转身走进书房,拿起彩色铅笔,开始画新的卡片——这次画的是“种地”,绿油油的禾苗,沉甸甸的麦穗,旁边还画了两个并排的身影,像当年二叔公和江哲的父亲江卫国,一起站在田埂上,望着满田的庄稼,眼里满是希望。

书房里的灯光亮了起来,映着江哲低头画画的身影,也映着桌上那个装满“实在理”和“家国情”的木盒子。这个冬天,因为这个小小的教具,变得格外温暖;而未来,因为这份教育的初心,也变得格外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