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校园活动。”念熙继续说,“针对运动会不让女生参加长跑、拔河等项目的问题,我们可以建议‘学校运动会增设女子项目’,比如女子1500米、女子拔河、女子篮球比赛等,同时取消‘男生只能参加XX项目,女生只能参加XX项目’的限制,让学生自由选择。另外,还可以建议学校多举办一些‘无性别限制’的活动,比如科技创新大赛、辩论赛、文艺汇演等,让不同性别的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特长。”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教材和课程。我发现有些教材里的故事,还是‘男生勇敢冒险,女生温柔等待’的老套情节,这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别观念。所以我们可以建议‘优化教材内容,增加多元性别角色案例’,比如多介绍一些女科学家、女运动员、男护士、男幼师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每个职业、每种性格,都不是某个性别的专属。”
念初一边听,一边在电脑上快速敲击键盘,把妹妹的建议一一加入调研报告的“校园性别友好建议”部分。她看着屏幕上逐渐丰富的内容,原本沉重的心情渐渐轻松了一些——之前只看到问题,觉得无力,现在有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就像在黑暗里找到了一盏灯,有了方向。
“对了,还有学生层面。”念熙忽然想起什么,“我们可以建议学校开设‘性别平等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讨论‘什么是性别平等’‘自己有没有遇到过性别限制’‘该如何应对性别偏见’。比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像那个想参加800米长跑的女生,让她说说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也能感同身受,从而学会尊重别人的选择,拒绝性别标签。”
念初停下键盘,看着妹妹,忍不住笑了:“有你帮忙,这份报告才更有力量。之前我只想着把问题列出来,却没想到该怎么具体解决,你补充的这些建议,既实用又全面,能真正帮到学生。”
念熙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也是从学生过来的,知道这些问题对女生的影响有多大。而且我平时在医院工作,也遇到过一些因为性别偏见导致的问题——比如有的女生因为从小被告诉‘女生不能太强势’,工作后遇到不公平待遇也不敢反抗;有的女生因为‘女生学理科没优势’的说法,明明喜欢医学,却选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最后后悔莫及。所以我特别希望能通过这份报告,改变一些现状。”
两人又一起讨论了一会儿,把建议部分补充得更完善:比如建议学校设立“性别平等反馈通道”,让学生遇到性别限制问题时能及时反映;建议家长学校开设“性别平等教育课程”,帮助家长更新观念;建议教育部门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学校考核指标,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不知不觉,窗外的天已经黑了,办公室里的灯亮了起来,照亮了桌上的问卷和电脑屏幕。念初把最终版的调研报告保存好,看着标题“全市校园性别环境调研报告(附校园性别友好建议)”,心里满是期待。她知道,这份报告可能不能立刻改变所有问题,但至少能让更多人关注到校园里的性别限制,能为那些被标签束缚的女生,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和尊重。
“姐,你看这份问卷。”念熙拿起最期待”里,她写道:“我希望以后想参加长跑就能参加,想学数学就能学数学,不用听别人说‘女生不适合’。我想当宇航员,去太空看看。”
念初接过问卷,指尖轻轻拂过那些稚嫩的字迹,眼眶忽然有点发烫。她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梦想,也是当一名宇航员,后来因为有人说“女生当宇航员太辛苦,很少有女生能做到”,慢慢就放弃了。现在她看着这个小女孩的梦想,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这份报告发挥作用,让更多像她一样的女生,不用因为性别就放弃自己的梦想。
“走吧,我们去吃点东西。”念初关掉电脑,拿起外套,“等明天把报告提交给教育部门,再联系媒体宣传一下,让更多人看到这些问卷里的真相,看到这些女生的期待。”
念熙点点头,跟着姐姐走出办公室。夜晚的街道很安静,路灯发出暖黄色的光,照亮了前方的路。念熙忽然说:“姐,我觉得我们做的这件事,就像在给这些女生打开一扇门,让她们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能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念初转过头,看着妹妹,笑着说:“是啊,不仅是打开一扇门,还是在为她们搭建一座桥,一座能让她们跨越性别偏见,走向自己梦想的桥。”
两人并肩走在路灯下,身影被拉得很长。她们知道,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有的学校不愿意投入精力开展教师培训,有的家长不认同性别平等的观念,有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被标签束缚,不敢去尝试。但她们也相信,只要这份报告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只要有更多人愿意为性别平等努力,那些问卷里的问题,终有一天会被解决;那些女生的期待,终有一天会变成现实。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当那个想当宇航员的小女孩长大,她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专业,自由地参加各种活动,不用再听到“女生不适合”的话;当那个想参加机器人社团的女生,能顺利加入社团,跟着老师学习编程和组装;当那个想跑800米的女生,能站在运动会的跑道上,迎着阳光奔跑——那时,她们一定会记得,曾经有一份调研报告,有一群人为了她们的梦想,努力过、争取过。而这,就是江念初和江念熙坚持做这件事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