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掌心的刺 > 第357章 课程里的融合

第357章 课程里的融合(2 / 2)

“还有印度的拉克希米,”安娜继续说,“发展中国家的案例我们一直很难找,这个故事既有个人奋斗,又有社会帮助,还加了入学率的数据,既有温度又有说服力。美国的‘性别中立’教育和卢旺达的女性参政,覆盖了不同大洲、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能让学习者看到性别平等的多样性,不会觉得只有一种模式。”

江哲听到认可,心里满是骄傲:“我女儿还在每个案例后面加了思考问题,比如‘怎么跟埃文沟通喜欢与性别’,就是想让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而不是只听故事。”

“思考问题这个设计太关键了!”安娜说,“我们可以在课程里加‘小组讨论’模块,让学习者分享自己的经历。比如中国的学习者,可能会对比自己身边的职场、家庭情况,讨论怎么推动平等,这样课程的互动性就更强了。”

会议结束后,江哲第一时间给江念熙发微信:“案例特别好,安娜教授很认可,说你的视角独特,让课程更贴近年轻人。谢谢你,女儿。”

江念熙正在上专业课,看到消息偷偷笑了,回复:“爸,这是我应该做的!要是还需要补充案例,或者改细节,随时找我!”

下午,江哲把课程初稿拿给林晚星看。林晚星翻到案例部分,看到“佐藤美穗”的故事,忍不住说:“这个经历让我想起之前去日本交流时遇到的女性,她们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扰,想拼职场又怕被说‘不顾家’。念熙能把这些细节写出来,说明她上课听得认真,还会主动思考。”

“还有这个北欧的案例,”林晚星指着埃里克的故事,“‘父亲不是帮手,而是参与者’,这句话说得太到位了。现在很多家庭里,爸爸还是觉得照顾孩子是妈妈的事,其实像埃里克这样分工,不仅能减轻妈妈的负担,也能让爸爸更了解孩子,小鹏现在不就最喜欢让陈屿抱吗,父子俩的感情就是在日常相处里培养的。”

江哲点点头,想起白天看到小鹏趴在陈屿怀里,揪着爸爸的领带学说话的模样,笑着说:“你说得对,平等不是口号,是从家里的小事开始的。念熙的这些案例,不仅补充了课程内容,还让我有了新想法——比如美国的‘性别中立’教育,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国内的幼儿园、小学试试?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喜欢粉色、玩娃娃不是女孩的专利,喜欢汽车、运动也不是男孩的专属。”

林晚星放下初稿,看着江哲:“这就是‘融合’的意义啊——不仅是不同国家的性别观念融合,也是不同年龄层的视角融合。你有多年的教育经验,念熙有年轻人的想法,你们的东西结合起来,课程才会更全面、更有温度。”

接下来的几天,江哲根据安娜教授的建议,在每个案例后面增加了“互动讨论”和“实践活动”模块。比如日本案例后,设计了“职场性别平等小调查”,让学习者采访身边的职场人,记录他们遇到的“性别相关的困难”;北欧案例后,设计了“家庭分工体验”,让学习者尝试和家人换着做家务,记录自己的感受;印度案例后,设计了“女性力量分享会”,让大家分享身边“勇敢争取梦想”的女性故事;美国案例后,设计了“我的喜欢清单”,让学习者写下自己喜欢的事物,说说是否曾因为“性别”被人质疑;卢旺达案例后,设计了“我能为平等做什么”,让大家思考自己可以做的小事。

江哲把修改后的课程初稿发给江念熙,问她的意见。江念熙看后,兴奋地回复:“爸,‘家庭分工体验’这个活动太好啦!我可以在社团里组织,让同学们都参与,然后把大家的感受整理成报告,说不定还能补充到课程里当实践案例!”

江哲笑着回复:“好啊,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期待你们的成果。”

周末,江念熙真的在社团里组织了“家庭分工体验”活动。同学们的分享格外热闹:有人第一次帮妈妈洗碗,发现妈妈的手因为常年碰冷水变得粗糙;有人帮爸爸修电脑,才知道爸爸加班改方案有多辛苦;有人和妹妹换着照顾家里的宠物,发现“看似简单的事其实也不容易”。江念熙把这些感受整理成报告,里面有句话让江哲特别触动:“原来平等不是‘谁该做什么’,而是‘我们一起做什么’,帮妈妈洗一次碗、帮爸爸递一次工具,这些小事能让家里变得更温暖。”

江哲把这份报告也加入课程的“实践案例”部分,标注上“江念熙社团实践报告”。再次和国外机构开会时,他把报告分享给安娜教授,对方惊叹道:“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课程效果——让学习者从听故事,到自己做、自己想。你女儿的活动组织得很好,这些真实的感受,比任何理论都有说服力。”

课程初稿最终确定那天,江哲特意在每个案例的末尾加上“案例整理:江念熙(社会学专业大学生)”。他给江念熙发了条消息,附上课程目录的截图:“女儿,课程定稿了,你的案例都在里面,还标了你的名字。谢谢你,让这门课程变得更完整、更有力量。”

江念熙看到截图,眼眶有点发热。她想起熬夜整理案例的那个晚上,想起和社团同学讨论活动的场景,突然明白:性别平等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每个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