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燕坐在妈妈身边,慢慢打开了话匣子。她说高三以来,每天早上先帮妈妈煮好红薯粥,再趁着吃饭时间背英语单词;中午放学回家,一边蒸馒头一边听历史课录音;晚上等妈妈睡熟了,就在15瓦的小台灯下做题,遇到不懂的,就翻出林晚星之前寄来的辅导资料,一遍遍地看,直到弄懂为止。
“我想考本省的师范大学,他们的乡村教育专业最好,毕业能回县城当老师。”晓燕说起未来,眼里闪着光,“我们村小学就三个老师,都快退休了,好多孩子英语跟不上,初中就不想读了。我想回来教他们,像晚星阿姨你一样,帮更多女孩能一直读书,也让我妈不用再这么辛苦。”
江念熙坐在旁边,手里的笔一直没停,把晓燕的话一句句记在笔记本上,连“馒头蒸到冒热气时,单词记得最牢”“妈妈织的毛衣,穿着暖和,学习也有劲儿”这样的细节也没落下。她看着晓燕妈妈悄悄抹眼泪的模样,又想起54岁的母亲为星光基金奔波的身影,突然明白:无论是54岁的林晚星,还是38岁的晓燕妈妈,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孩子的未来撑起一片天。
“晓燕,你备考有没有遇到困难呀?比如资料不够,或者知识点不懂?”江念熙忍不住问。
晓燕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想买本新的英语作文书,看了好几次都没舍得,怕花钱;有时候数学题卡住了,也没人能问,只能自己慢慢琢磨。”
江念熙立刻在笔记本上画了个五角星,标注“晓燕需求:英语作文资料、数学答疑”,抬头时笑着说:“我学姐就在你想考的师范大学!我回去就跟她联系,让她给你寄备考资料,还能帮你问专业课重点,说不定她还能给你讲数学题呢!你放心,资料不用花钱,都是学姐用过的,上面还有笔记,对你肯定有帮助。”
晓燕惊喜地睁大眼睛,眼眶瞬间红了:“真的吗?那……那太谢谢你了!我之前一直担心资料不够,怕考不上……”
“肯定能考上!”江念熙握住她的手,语气格外坚定,“你这么努力,又有明确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梦想的。等你考上了,我去师范大学看你,你可得给我当导游,带我看看你们学校的图书馆!”
晓燕妈妈也跟着笑,眼里的担忧少了些,对林晚星说:“晚星阿姨,真是谢谢你,还有念熙。要不是你们,晓燕可能早就不读书了。我没文化,不知道怎么帮她,只能看着她着急。”
“妹子,别这么说。”林晚星拍拍她的手,“晓燕这么争气,是你的骄傲。我们做这些,就是想让更多像晓燕一样的孩子,能有机会读书,有机会选择自己的未来。”54岁的林晚星,经历过太多乡村女孩的困境,每一次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都觉得所有的奔波都值得。
采访一直持续到中午,晓燕妈妈非要留她们吃饭,煮了一锅红薯粥,还炒了两个鸡蛋——那是家里舍不得吃的鸡蛋,特意留给她们的。江念熙吃得格外香,一边吃一边跟晓燕聊大学的生活:说社团里的辩论赛有多热闹,说图书馆的落地窗能看到整片草坪,说食堂里好吃的糖醋排骨每天都要排队,说得晓燕眼里满是向往,连晓燕妈妈也听得入了神,轻声说“要是我小时候也能读书,说不定也能去看看大学是什么样”。
离开时,晓燕抱着一袋苹果追出来,苹果上还带着晨露,是她特意从树上摘的:“晚星阿姨,念熙,这是我种的,特别甜,你们带回去尝尝。”林晚星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从包里掏出一个新书包递给晓燕:“里面有英语辅导书和笔记本,还有几支笔,你拿着用。有什么事随时给我打电话,我的号码在书的第一页。”
车子开动时,晓燕和妈妈还站在村口挥手,38岁的母亲牵着18岁的女儿,身影在夕阳下格外温暖。江念熙趴在车窗上看着,突然说:“妈,晓燕的故事一定要写进书里!让更多人知道,乡村女孩有多厉害,还有像晓燕妈妈这样的母亲,有多伟大。38岁的她,用自己的方式,给了晓燕最好的支持。”
林晚星点点头,从包里掏出江念熙的笔记本,翻到记录晓燕故事的那几页——上面不仅有文字,还画了一个小小的苹果,旁边写着“晓燕的苹果,甜的是梦想;妈妈的守护,暖的是未来”。她小心翼翼地把这几页撕下来(提前跟念熙打过招呼),夹进书稿里,轻声说:“这本书里,不仅要写晓燕的故事,也要写她妈妈的故事,还要藏着你的心意。等书出版了,我们一起寄一本给晓燕和她妈妈,告诉她们,她们的故事正在激励更多人。”
江念熙眼睛一亮:“真的吗?那我要在书里给她们写一句话!‘愿晓燕笔下的每一道题,都能铺就回乡村的路;愿妈妈掌心的每一道茧,都能开出属于你们的花’。”
回去的火车上,江念熙立刻给学姐发了消息,详细说明了晓燕的情况——从她每天的学习时间,到她想考的专业,再到她妈妈的身体状况,都写得清清楚楚。学姐很快回复,说愿意寄备考资料和英语作文模板,还提出每周抽一小时跟晓燕线上答疑,甚至愿意帮晓燕联系师范大学的学长学姐,给她分享备考经验。江念熙把好消息告诉林晚星时,兴奋得差点跳起来,像自己完成了一件天大的事。
林晚星看着女儿雀跃的模样,翻开书稿,把晓燕和她妈妈的合影夹在刚撕下来的笔记旁。阳光透过车窗洒在纸页上,那些稚嫩的字迹、真诚的话语,还有照片里母女俩的笑容,仿佛也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54岁的她,突然觉得自己的脚步更有力量了——她不仅要把这些故事写进书里,还要让更多人看到乡村女性的坚韧,看到母爱不分年龄,看到梦想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发光。
回到家时,江念熙第一时间整理好晓燕的资料,还在笔记本上写下后续计划:“1. 下周提醒学姐寄资料;2. 每月跟晓燕通一次电话,了解备考情况,顺便问问她妈妈的身体;3. 收集师范大学乡村教育专业的招生信息,整理成表格发给晓燕;4. 跟社团商量,能不能为乡村女孩组织一次线上辅导活动。”
林晚星看着女儿认真的模样,悄悄把那几页笔记复印了一份,贴在书稿的扉页。她想起自己54岁这一年,不仅在筹备这本书,还在为星光基金争取更多的资助名额,有时候会觉得累,但看到女儿的成长,看到晓燕这样的孩子眼里的光,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深夜,江念熙趴在书桌前,给晓燕写了一封信,里面夹着几张大学的照片,还画了一个笑脸,旁边写着“加油!我们都在为你打气”。林晚星路过女儿房间时,看到灯光下的背影,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书页里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新的温暖,正在悄然生长。她知道,这本书出版的那天,54岁的她、38岁的晓燕妈妈、18岁的晓燕,还有20岁的江念熙,这些不同年龄的女性,会用各自的故事,告诉更多人: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只要心怀希望,就能追着光,成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