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教材更贴合乡村教育场景,江哲特意走访了河南、云南的六所乡村学校。在云南某小学,他看到女孩们课间只能跳皮筋,男孩们则在操场上踢球,便在“学生版”教材里增加了“打破课间活动性别界限”的案例:“四年级的小娟喜欢踢足球,却因为‘女生不能踢足球’的说法不敢加入,后来老师组织‘混合足球队’,让男生女生一起踢球,小娟不仅踢得好,还带动了其他女生参与。”他还在“教师版”里设计了“乡村学校性别平等课程实施方案”,考虑到乡村学校资源有限,建议用“废旧材料做教具”“结合田间劳动设计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观察“不同性别的农作物都能茁壮成长”,类比“不同性别的孩子都能发展自己的特长”。
教材初稿完成后,江哲先在5所试点学校、3家教育机构进行试讲。每次试讲后,他都会收集反馈,再逐字逐句修改。有位乡村教师说:“教材里的案例大多是城市场景,咱们乡村的情况不一样,能不能加一些乡村孩子的案例?”江哲立刻补充了“乡村女孩想读高中”“男孩帮家里做家务被嘲笑”的案例;还有位家长说:“实践活动需要的材料太多,能不能设计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江哲就把“家庭性别场景模拟”改成了“睡前十分钟聊天”,让家长每天花十分钟跟孩子聊“今天有没有遇到性别相关的事”,既简单又能增进亲子沟通。
在修改“教师版”教材时,江哲还加入了“性别平等课堂常见问题应对指南”。比如“有学生说‘男生就该比女生强’,该怎么回应”“家长反对开设性别平等课程,该如何沟通”。他在指南里提供了具体的话术和沟通步骤,比如面对学生的质疑,可以说:“你觉得男生在哪些方面可能有优势呀?其实女生在很多方面也很厉害,比如咱们班的小敏数学经常考第一,小宇手工做得特别好,每个人的优势都不一样,跟性别没关系。”
初冬的傍晚,江哲把修改好的教材终稿整理好,放在书桌中央。三个分册的封面都是他亲手设计的——“学生版”画着男孩女孩一起看书、踢球的漫画,色彩明亮活泼;“家长版”是一家三口围坐聊天的温馨场景,色调温暖柔和;“教师版”则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做活动的画面,充满互动感。封面上“性别平等教育教材”几个字,用的是温暖的橙黄色,江哲说:“希望这本教材能像阳光一样,给每个家庭、每个课堂带来温暖和改变。”
这时,工作室的门被推开,林晚星抱着刚出版的新书走进来:“我把你的教材推荐给了出版社,他们说这本教材很实用,想帮你正式出版,让更多机构能用到。”江哲惊喜地抬起头:“真的吗?那太好了!我还担心教材只能在小范围使用,现在能正式出版,就能帮到更多人了。”
林晚星坐在他身边,翻看着教材:“你看这个‘乡村女孩资助案例’,刚好能和我的‘星光教育基金’联动,以后基金在资助乡村女孩时,就可以用你的教材给家长做培训,让家长更支持女孩读书。”江哲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咱们一家人做的事,其实都能联系起来——逸晨的校服传递平等理念,念熙的图书角提供平等书籍,你的基金帮助乡村女孩,我的教材提供教育方法,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性别平等教育生态’。”
晚上回家,江哲把教材终稿拿给逸晨和念熙看。逸晨翻到“学生版”教材里的“中性校服设计案例”,笑着说:“爸爸,你把我的校服设计写进教材啦!以后其他学校的同学看到,就知道为什么要穿中性校服了。”念熙则指着“图书角性别类书籍”的案例:“这不是我的图书角提案吗?原来我的提案也能帮到其他学校的同学!”
江哲摸了摸两个孩子的头:“你们做的事都很有意义,爸爸把它们写进教材,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性别平等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校服、图书角、日常沟通的每一个细节里。”他翻开“家长版”教材的后记,轻声念道:“性别平等教育,不是要颠覆传统,而是要打破偏见;不是要让孩子变得‘一样’,而是要让孩子能‘不一样’——男孩可以温柔,女孩可以勇敢,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本心成长。这本教材,是我对教育的一点思考,更是一份邀请,邀请每一位家长、教师,用理解和尊重,为孩子搭建一个无偏见的成长空间。”
12月的第一天,《性别平等教育教材》正式出版发行。首发式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机构、公益组织代表纷纷订购。有位乡村教育机构的负责人说:“我们终于有合适的教材了!以前给乡村家长做培训,只能靠口头讲,现在有了这本教材,案例、测试、实践活动都有,家长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还有位儿童公益组织的志愿者说:“我们要把教材翻译成方言,送到偏远山区的学校,让那里的老师和家长也能学到科学的性别平等教育方法。”
江哲站在首发式的讲台上,看着台下满是期待的目光,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编写教材时的那些日夜——为了一个案例的真实性,反复打电话核实;为了一个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亲自去学校试点;为了一句话的表述更准确,和专家们争论到深夜。如今,这些付出都有了回报,这本教材将带着他的初心,走进更多家庭、更多课堂。
首发式结束后,一位来自新疆的教师找到江哲,手里拿着教材,激动地说:“江老师,我们那里很多家长还存在‘重男轻女’的观念,女孩上学很不容易。有了这本教材,我们就能更好地跟家长沟通,让更多女孩能走进学校。”江哲握着他的手,认真地说:“这就是我编写教材的初衷——让性别平等的理念,通过一本本教材、一次次课堂、一个个家庭,慢慢扎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为每个孩子遮风挡雨。”
回家的路上,江哲看着手里的教材,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知道,这本教材的出版不是结束,而是“性别平等教育”落地的新开始。未来,他会继续跟踪教材的使用情况,收集更多真实案例,不断修订完善;会走进更多乡村学校,开展教材培训,帮助老师和家长更好地使用教材;会联合更多教育机构、公益组织,让教材覆盖更广泛的地区。
月光透过车窗,落在教材的封面上,照亮了“江哲 编着”几个字。江哲轻轻抚摸着封面,心里默念:“愿这本小小的教材,能成为一束微光,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路,让每个孩子都能相信——自己的价值,从不由性别定义;自己的未来,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