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风裹着夏末未散的湿热,吹得明德中学香樟大道的叶子沙沙作响,细碎的光斑落在江念初攥得发紧的策划案上。纸页边缘早已被反复摩挲得卷起毛边,用红笔圈出的“设备调试”四个字,像颗沉甸甸的石子,压得她心里发慌——她筹备半年的首部纪录片《校园切片》今日开机,首组镜头要记录辩论社的内部对抗赛,可昨晚在阳台试得好好的云台,此刻却松得连摄像机都架不稳。
策划案上还留着她熬夜修改的痕迹:橙色荧光笔标着“一辩立论需捕捉眼神特写”,蓝色圆珠笔写着“自由辩论要跟拍双方手势互动”,最下方用铅笔轻轻描了句“总结陈词时镜头慢慢拉远,带出活动室全景”。为了这一天,她跑了三趟教务处申请拍摄许可,跟辩论社磨了两周才定下时间,甚至把攒了半年的零花钱都拿出来,给摄像机换了新镜头。可偏偏在最关键的设备上,出了差错。
“念初!可算等到你了!”辩论社社长林晓雨举着辩题卡跑过来,马尾辫扫过肩头,额角沾着的薄汗在阳光下亮晶晶的,“沈然今天状态绝了,刚才试辩把二辩小宇的思路全打乱了,指导老师都夸她逻辑像钢筋一样密,咱们肯定能拍出最精彩的‘一辩立论’镜头!”
江念初勉强扯出个笑容,把肩上的摄像机包放在靠窗的长桌上。包带已经被她磨得发亮,这台机器是父亲江哲去年送她的十八岁成人礼,机身侧面还贴着她亲手剪的星空贴纸,边角那几处轻微的磕碰——是上次拍校园银杏时不小心摔的,当时她还躲在房间哭了好久——此刻都成了她心里最软的牵挂。她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拆开三脚架,金属支架展开的声响在喧闹的活动室里格外清晰,可当她试图把摄像机装到云台上时,指尖刚碰到卡扣,心就猛地沉了下去。
昨天还稳稳当当的云台,此刻怎么拧都锁不紧,摄像机刚放上去,轻轻一碰就左右晃,镜头里的辩论台瞬间成了模糊的色块。她赶紧把机器取下来,双手攥着云台调节杆反复拧动,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可承重杆依旧松松垮垮,连带着整个三脚架都跟着微微颤动。
“怎么了?出问题了?”林晓雨凑过来,看着江念初额角冒出的细密汗珠,语气也跟着急了,“咱们约定好的拍摄时间快到了,社团同学都换好正装准备了,连背景板都贴好了。”
江念初咬着唇,指尖反复摩挲着云台螺丝,心里一阵发紧。她知道,这台二手摄像机已是家里能拿出的最好设备——父亲江哲开着家小小的电子维修店,平时省吃俭用,连件新衬衫都舍不得买,却还是咬牙给她买了这台机器。要是今天拍不了,半个多月的筹备全白费不说,学校给的拍摄许可也可能被收回,毕竟没有哪个老师愿意把资源留给连设备都搞不定的学生。
活动室里的喧闹声渐渐小了,辩论社的成员们围了过来,好奇的目光落在桌上的设备上,细碎的议论声像小石子一样砸在江念初心上:“不是说早就准备好了吗?”“该不会连摄像机都不会用吧?”“早知道找摄影社的人来帮忙了。”
她的鼻尖突然发酸,眼眶也热了起来。昨晚她明明查了三遍设备调试教程,把每个按钮的功能、每个部件的安装步骤都记在笔记本上,甚至对着镜子练了好几次调整镜头的姿势,可真到了现场,还是掉了链子。她紧紧攥着摄像机背带,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强忍着不敢掉——她不想在大家面前显得那么没用。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一阵熟悉的脚步声,沉稳的步伐里夹着金属工具碰撞的轻响。江念初猛地抬头,看见父亲江哲背着那个洗得有些发白的黑色工具包,手里还提着个印着便利店logo的白色保温袋,额角沾着点赶路时的薄汗。
“爸,您怎么来了?”她的声音里还带着没压下去的哽咽。早上出门时,父亲明明说店里有台重要的医疗设备要修,可能要忙到下午,她还特意叮嘱不用惦记她的开机仪式。
江哲走过来,先把保温袋轻轻放在桌上,才伸手拍了拍她的肩膀,掌心的温度透过衬衫传过来,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你妈早上听你说今天开机,怕你忘带东西,让我把牛奶和三明治带来,顺便给你看看设备。我跟客户商量了下,把维修时间往后推了推,顺路过来的。”他的目光落在晃动的云台上,又补充了句,“是不是遇到麻烦了?跟爸说说。”
江念初吸了吸鼻子,指着云台委屈道:“爸,云台松了,怎么拧都锁不紧,摄像机放上去就晃,我试了好多次都没用。”
江哲没多说什么,从工具包里掏出块干净的棉布擦了擦手,才蹲下身拿起云台。他的指尖带着常年摆弄电子设备留下的薄茧,轻轻摩挲着卡扣和螺丝,又转动了几下承重杆,眉头微微蹙起:“是里面的卡扣磨损了,你看这里。”他指着云台内侧一个细微的凹槽,“用久了摩擦力变小,光拧螺丝没用,得垫个垫片增加阻力。”
说着,他打开工具包——里面的东西摆得整整齐齐,左边是各种型号的螺丝刀、扳手,中间是不同厚度的硅胶垫片和螺丝,右边还放着几卷绝缘胶带、备用数据线,甚至有一小瓶润滑油。最让江念初惊讶的是,工具包侧兜里竟放着她之前弄丢的那块镜头布,边角上还绣着她名字的首字母“N.C”,是母亲林晚星去年冬天给她绣的。
“我之前帮你检查摄像机时,就发现卡扣有点磨损,想着你可能用得上,就多带了几块垫片。”江哲拿出一把小号十字螺丝刀,小心翼翼地卸下云台底部的螺丝,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易碎的珍宝。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手上,把指尖的动作映照得格外清晰,江念初看着父亲专注的侧脸,突然想起小时候——她最喜欢的遥控汽车坏了,哭着不肯吃饭,父亲就是这样蹲在客厅地板上,拿着小工具一点点拆开、修理,直到深夜把修好的汽车放在她枕边;高中第一次参加摄影比赛,她不会调相机参数,拍出来的照片全是糊的,父亲熬夜查资料,陪着她在操场拍了一整晚星空,手把手教她控曝光、调焦距;就连她决定拍这部纪录片时,父亲也是第一个支持她的人,帮她改策划案,还利用下班时间跑遍器材店,帮她打听便宜的辅助设备。
原来不管她长多大,遇到困难时,父亲总会这样及时出现,为她挡掉所有麻烦。
“好了,垫片垫好了,换个新螺丝试试。”江哲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她低头看去,父亲已经把一块稍厚的硅胶垫小心地垫在卡扣下,又拿出枚新螺丝,每拧半圈就停下来晃晃云台,确认稳固了才继续。直到最后,他轻轻推了推云台:“试试。”
江念初赶紧把摄像机装上去,轻轻推动机身,左右转了转,甚至故意晃了晃三脚架,机器依旧纹丝不动,镜头里的辩论台清晰得能看见背景板上的字。“好了!爸,真的不晃了!”她惊喜地叫出声,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这一次不是委屈,是满满的安心。
江哲笑着帮她擦了擦眼泪,又理了理她额前的碎发:“傻丫头,哭什么。不过还有件事——你这镜头盖卡扣松了,拍的时候容易掉,我给你系根绳子。”他从工具包里拿出根淡蓝色尼龙绳——是她最喜欢的颜色,先穿过镜头盖挂孔打了个活结,又量了量到握柄的距离,把另一端系牢,还特意拉了拉确认结实。
“你这设备续航不算强,现在电量只剩三分之一了。”他又弯腰检查了电池,从包里掏出个白色充电宝,上面贴着张便利贴,是父亲工整的字迹:“记得及时充电,别拍到一半关机。”
“爸,您怎么连这些细节都想到了?”江念初接过充电宝,声音里带着哽咽。
“你第一次拍长纪录片,没经验,我怕你漏了。”江哲把工具包拉链拉好,指了指保温袋,“里面有你爱吃的草莓硬糖和常温牛奶,拍累了就吃点,别饿着。”
江念初打开保温袋,果然有一小盒草莓糖,还有瓶她常喝的原味牛奶,温度刚刚好——母亲肯定算着时间让父亲出门的,就怕牛奶凉了。她拿起颗糖放进嘴里,甜丝丝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刚才的紧张和委屈瞬间烟消云散。
这时,林晓雨和社团成员们围了过来,看着修好的设备,又看了看江哲,纷纷赞叹:“叔叔也太厉害了吧!这么快就修好了!”“念初,你爸爸也太宠你了,连备用内存卡都准备了!”
江哲不好意思地摆摆手:“就是帮女儿搭把手,你们赶紧准备拍摄吧,我在旁边看着,有问题随时叫我。”
江念初深吸一口气,开始调整摄像机参数。她把镜头对准辩论台中央,调好焦距和曝光,又检查了收音设备。林晓雨组织成员站好位置,沈然和对方辩手分别站在两侧,手里攥着辩题卡,神情认真。
“各就各位,准备开机!”江念初按下录制键,红色的指示灯亮起,活动室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摄像机轻微的运行声和辩手们清晰的发言声。她握着机器,眼睛盯着取景器——沈然站在台侧,眼神坚定地阐述观点:“我方认为,中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不仅能丰富课余生活,更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她先给了个面部特写,捕捉到沈然眼里的自信,再慢慢拉远镜头,带出整个辩论台的全景;对方辩手反驳时,她又迅速切过去,拍下对方快速翻笔记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