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走前,李建国还特意跟江哲约好,下周要陪李伟一起参加选修课的“家庭性别平等分享会”,想当着其他家长和学生的面,跟江哲再正式道个歉,也分享一下李伟的成长故事。“我要让大家都知道,这门课不是‘没用的课’,是能让孩子受益终身的课。”
送走李建国后,江哲坐在接待室里,看着窗外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的身影,心里暖暖的。他想起一年前开设这门课时的忐忑——担心家长不理解、担心学生不配合、担心课程效果不好,但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从抵制到认可,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嘲笑他人”到“尊重他人”,他知道,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下午的选修课上,江哲特意跟同学们提起了李建国的道歉和李伟的变化。“同学们,李伟爸爸今天来跟我道歉了,还说李伟现在变得特别懂事,会尊重女生、会帮助同学。这不仅是李伟的成长,也是我们这门课的意义所在——我们或许不能立刻改变所有人的观念,但我们可以从改变自己开始,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让更多人学会尊重、学会平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李伟坐在座位上,有点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嘴角却忍不住上扬。下课后,他主动走到江哲身边,小声说:“江老师,谢谢您。我爸爸今天跟我说,他以前错了,以后会支持我上您的课。”
江哲拍了拍他的肩膀:“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继续加油,用你的行动去影响更多人,好吗?”
接下来的几周,越来越多曾经抵制选修课的家长,主动联系江哲,有的跟他道歉,有的咨询如何引导孩子树立平等观念,还有的报名参加了家长课堂。初二(3)班男生赵磊的妈妈,之前总说“女生就该文静点,别总跟男生疯跑”,现在却跟江哲说:“江老师,赵磊现在会跟我说‘妈妈,女生也可以喜欢运动,不用非要文静’,我觉得他说得对,以后我再也不限制他妹妹的喜好了。”
初二(5)班男生孙浩的爸爸,之前反对孙浩参加手工课,说“男生学手工没出息”,现在却主动跟江哲要手工课的材料清单:“江老师,孙浩最近喜欢上了做陶艺,我想在家给他搭个小工作台,支持他的兴趣。以前我总用性别给孩子贴标签,现在才知道,孩子的喜好比什么都重要。”
这些家长的改变,也影响了更多人。在学校的春季家长会上,江哲组织了一场“性别平等教育分享会”,邀请李建国、赵磊妈妈、孙浩爸爸等家长分享自己的转变和孩子的成长故事。李建国当着所有家长的面,再次跟江哲道歉:“去年我反对江老师的课,是我太固执、太无知了。现在看到孩子的变化,我才明白,性别平等教育不是‘没用的课’,是教孩子怎么做人的‘必修课’。希望大家别像我之前那样,错过了这么好的教育机会。”
他的话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共鸣,有位家长说:“以前我总跟女儿说‘女生学理科难,别太较真’,现在才知道,这是在给她找借口,让她不敢努力。以后我要跟女儿说‘你喜欢什么就去学,妈妈支持你’。”还有位家长说:“我儿子以前总嘲笑女生‘力气小’,现在会主动帮女生搬东西,还跟我说‘爸爸,江老师说男生要保护女生,不是嘲笑女生’。这门课教给孩子的,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分享会结束后,很多家长围着江哲,咨询如何报名选修课,如何引导孩子树立平等观念。江哲笑着一一解答,还把课程资料和家长课堂的时间表发给大家:“性别平等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和家庭一起努力。希望以后我们能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包容、更平等的成长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自由地做自己,都能被尊重、被认可。”
夕阳西下,江哲走在回家的路上,手里拿着家长们填写的“课程支持表”,上面密密麻麻地签满了名字。他想起李建国说的“这是能让孩子受益终身的课”,想起李伟作文里写的“我不再嘲笑她,因为她的努力值得被尊重”,想起赵磊妈妈说的“孩子的喜好比什么都重要”——这些话,就像春天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也在更多家长和孩子心里,种下了“尊重”与“平等”的种子。
他知道,性别平等教育的路还很长,还会有家长不理解、还会有挑战,但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改变、愿意努力,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平等与尊重的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像实验中学的校训说的那样:“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而性别平等教育,正是“全面发展”中最温暖、最珍贵的一部分。
回到家,江哲翻开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今天,李叔叔的道歉,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当越来越多的家长从抵制到认可,当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嘲笑到尊重,我们就离‘平等’更近了一步。未来,要继续把这门课上好,让更多人明白:性别不是标签,不是限制,而是每个人独特的印记,都该被温柔以待。”
窗外的月光洒进房间,落在笔记本上,也落在江哲充满期待的脸上。他知道,明天又会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有更多的孩子等着在选修课上收获成长,有更多的家长等着在教育中学会改变,而他,会继续带着这份初心,在性别平等教育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