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里,李雨桐对着镜头说:“我喜欢物理,因为它能解释世界上的很多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地?为什么灯泡会发光?这些都特别有意思。我想参加竞赛,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只是想跟更多喜欢物理的人一起交流,一起进步。”
念初还在视频里加入了数据调研:“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学生理科学习报告》,初中阶段女生的物理平均分比男生高0.5分,高中阶段女生的物理竞赛参与率却只有男生的三分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不是因为女生不擅长,而是因为太多的质疑声,让她们慢慢失去了信心。”
视频的后半段,念初采访了深圳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的王教授。“我教过很多女学生,她们的逻辑思维、实验能力一点都不比男生差。”王教授对着镜头说,“科学研究从来不分性别,无论是居里夫人发现镭,还是屠呦呦研发青蒿素,都证明了女生在科学领域能做出卓越的贡献。我们应该鼓励更多女生学理科,而不是用性别给她们设限。”
视频的结尾,念初站在深圳师范大学的物理实验室里,手里拿着一个电路模型:“我初中时参加物理竞赛,最后拿了二等奖。当时那些质疑我的人,后来都跟我说‘没想到你真的能做到’。其实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需要更多的支持,更少的质疑。如果屏幕前的你,也喜欢理科,也有自己的梦想,请别因为别人的眼光放弃——你的热爱,值得被尊重;你的能力,不需要用性别来证明。”
这条视频发布后的第一天,播放量就突破了5万。很多家长在评论区留言:“我之前总跟女儿说‘女生学理科难’,现在知道错了,以后会支持她的选择”;不少理科老师转发视频:“下周要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让男生女生都知道,性别不是学理科的障碍”;还有很多女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我现在在读物理博士,当年也被质疑过,幸好没放弃”。
深圳师范大学的官微也转发了这条视频,配文:“打破性别偏见,支持每一个追梦的女生。”学校里的很多同学都认出了念初,走在路上会跟她打招呼:“念初,你的视频我看了,太有共鸣了!”“下次能不能拍一期‘女生学编程’的话题?我也遇到过类似的质疑。”
念初还收到了李雨桐的消息:“念初姐姐,我们班好多同学都看了你的视频,之前说我的男生,今天跟我道歉了,还说要跟我一起复习物理竞赛。谢谢姐姐,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看着这些反馈,念初想起自己做《校园性别观察日记》的初衷——去年刚入学时,她在教育心理学课上了解到,很多女生因为性别偏见放弃了自己喜欢的学科,于是决定用视频记录校园里的性别平等故事,希望能让更多人关注这个问题。
“一开始我以为没人会看,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有共鸣。”念初跟林溪说,“以后我想拍更多的话题,比如‘女生学编程’‘男生学护理’,让更多人知道,职业、学科都没有性别之分,每个人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路。”
接下来的几天,念初的视频还在不断发酵。有教育类博主主动联系她,想跟她合作制作“性别平等教育”系列内容;有出版社邀请她把视频里的故事整理成书;还有很多学校的老师跟她预约,想请她去给学生做分享。
念初把这些邀请都记在笔记本上,她知道,这10万播放量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开始。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女生不再因为性别被质疑,让更多的男生不再因为性别被要求“必须阳刚”,让校园里的性别平等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每个人生活的日常。
周末的晚上,念初坐在书桌前,开始策划《校园性别观察日记》第6期的内容。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主题:男生学护理被嘲笑——打破职业性别偏见”,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护士帽和爱心。窗外的月光照在笔记本上,她想起视频里李雨桐坚定的眼神,想起评论区里那些温暖的留言,心里充满了力量。
她知道,改变性别偏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需要很久很久,但只要有人愿意发声,有人愿意关注,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改变。就像她在视频里说的那样:“每一个小小的努力,都能汇聚成改变的力量。我们或许不能立刻改变整个世界,但我们可以从改变身边的一点点开始——比如,不再用性别评价别人的能力,不再用性别限制别人的选择。”
夜深了,念初关掉电脑,躺在床上,手机屏幕还亮着,视频的播放量还在缓慢增长,评论区里还有人在分享自己的故事。她想起明天要去实验中学,跟李雨桐一起讨论物理竞赛的复习计划,嘴角忍不住上扬。她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件事或许不会让她立刻变得很有名,但能让更多像李雨桐一样的孩子,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