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晚上,念初收到了几十条私信。有女生说自己因为喜欢数学被同学嘲笑“不像女生”,有男生说自己因为爱哭被爸爸批评“没骨气”,还有人分享了自己如何打破性别偏见的经历。念初把这些私信一条一条整理好,记在笔记本上——这些,都将成为她后续视频的素材。
妈妈林晚星也成了视频的“忠实观众”。她会认真看每一条评论,还会跟念初一起讨论:“你看这条评论,说‘女孩也能当工程师’,你下次可以聊聊职业选择里的性别偏见。”有时候,妈妈还会主动给念初讲自己当老师后的经历——她教过的学生里,有女孩因为被说“女生不适合学理科”而放弃梦想,也有男孩因为喜欢画画被家长反对,“所以你做的这件事,真的很有意义,能让更多孩子知道,性别不该成为限制”。
视频发布后的一周,念初的B站账号涨了2000个粉丝。有人给她发私信:“念初,你的视频让我开始关注身边的性别问题,谢谢你。”还有人说:“我以前从来没觉得‘女孩不用读那么多书’有问题,现在才发现,这句话伤害了多少女孩。”
念初把这些反馈都记在笔记本上,封面写着“性别观察,从看见开始”。她知道,自己的声音很渺小,视频的播放量也不算高,但只要有一个人因为她的视频开始思考性别问题,开始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她就没白做。
周末的时候,念初坐在书桌前,开始筹备第二条视频。书桌上放着妈妈的旧笔记本和自己的观察日记,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纸上洒下温暖的光斑。她对着麦克风,轻声说:“大家好,我是念初,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校园里的性别刻板印象……”
屏幕里的光很微弱,可念初知道,这束光正在慢慢扩散——它照亮了妈妈15岁时的辛苦,照亮了那些被性别偏见束缚的梦想,也照亮了更多人心里“看见”与“尊重”的种子。而念初相信,只要这束光一直亮着,就会有更多人加入进来,用自己的声音,让校园里的性别平等,从一句口号,变成真正的现实。
后来,念初的视频被越来越多人看到。有教育博主转发了她的视频,说“这是最真实的校园性别观察”;有公益组织联系她,希望能和她一起做校园性别平等宣传;甚至还有出版社找她,问她要不要把观察日记整理成书。
念初没有骄傲,她依旧坚持每周更新视频。每一条视频,她都会认真收集素材,反复修改文案,有时候为了核实一个数据,会查好几篇论文;为了让视频更生动,会手绘很多漫画,还会邀请同学一起出镜分享经历。
妈妈林晚星也经常出现在视频里。有时候,她会和念初一起讨论“为什么女孩更容易被要求‘文静’”;有时候,她会分享自己教学生涯里的故事,告诉大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分性别”。母女俩的互动,让视频多了很多温暖的瞬间,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性别平等的力量。
有一次,念初收到一条特别的私信。私信来自一个14岁的女孩,她说自己因为家里重男轻女,爸妈让她初中毕业后就去打工,可她想继续读书。“看了你的视频,我鼓起勇气跟爸妈谈了,他们虽然没立刻同意,但说会再考虑。谢谢你,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坚持。”
念初把这条私信读给妈妈听,妈妈抱着她,眼眶通红:“你看,你做的这件事,真的改变了别人的生活。”
念初点点头,心里满是感动。她知道,自己的视频可能不能立刻改变所有问题,但只要能给那些正在迷茫的人一点力量,能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性别平等,就已经足够。
深夜的宿舍里,念初又一次打开B站后台。看着不断上涨的播放量和越来越多的留言,她想起妈妈15岁时在工厂里偷偷读书的样子,想起自己第一次投稿时的紧张,想起那些因为她的视频而鼓起勇气的女孩。她对着屏幕,轻轻敲下一行字:“性别不是枷锁,每个梦想都值得被尊重。下一期,我们继续聊。”
屏幕里的光,映着她坚定的眼神。而这束微光,正在慢慢汇聚成火炬,照亮更多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