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台下的男生们纷纷低下头,有人小声议论:“我上次踢足球输了,想发泄一下,却被队友说‘矫情’。”“我奶奶生病的时候,我偷偷哭了,不敢让我妈知道,怕她觉得我不坚强。”
江念初看着这一幕,眼眶微微发热:“心理学研究表明,哭泣是人类正常的情绪调节方式,它能帮助我们释放压力,缓解痛苦。可为什么男生哭,就会被贴上‘懦弱’的标签?为什么社会要求男生‘必须坚强’‘不能示弱’?难道男生就没有难过的权利吗?”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心疼:“我们总说‘男生要像个男生’‘女生要像个女生’,可谁规定了‘男生该是什么样’‘女生该是什么样’?喜欢粉色的男生,就‘不正常’吗?喜欢打篮球的女生,就‘不像女生’吗?”
江念初点击鼠标,PPT上出现了更多案例:有喜欢芭蕾舞却不敢告诉别人的男生,有喜欢机械维修却被说“粗鲁”的女生,有想当护士却被嘲笑“没志向”的男生……每一个案例,都来自她和苏瑶熬夜收集的、同学们的真实经历。
台下的气氛渐渐热烈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小声讨论。坐在第二排的一个女生,突然站起来,声音有些激动:“我喜欢编程,想以后当程序员,可我妈说‘女生做程序员太辛苦,不如当老师’。我跟她吵了好几次,她都不同意!”
“我也是!”另一个男生站起来,“我喜欢文学,想选文科,可我爸说‘男生学文科没前途,必须选理科’。我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越来越多的人举起手,分享着自己被性别偏见束缚的经历。阳光洒在他们的脸上,那些曾经被压抑的、委屈的情绪,在这一刻终于有了出口。江念初看着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她的话,被听到了。
她等台下的讨论渐渐平息,才继续说道:“同学们,这些偏见就像一堵堵看不见的墙,把我们困在小小的圈子里。我们不敢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我们怕被别人说‘不正常’。可我们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为什么要因为性别,就放弃自己的梦想?”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林悦学姐打破了‘女生学不好理科’的偏见,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有男生勇敢地告诉别人‘我喜欢画画’,最终加入了学校的美术社;有女生坚持选理科,现在成绩稳居年级前列。他们都在用行动告诉我们,偏见是可以被打破的。”
江念初拿起话筒,目光坚定地看着台下:“今天,我想发起一个小小的投票。如果你同意‘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支持性别平等’,如果你希望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受性别的限制,请举起你的手。”
短暂的沉默后,第一只手缓缓举了起来——是苏瑶,她用力地挥舞着手臂,眼神里满是支持。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越来越多的手举了起来,像一片雨后春笋般,在阳光下舒展。
江念初看着这一片“手的森林”,眼眶微微湿润。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打破偏见的路还很长,但此刻,她看到了希望——那是几百个年轻的、渴望自由的心,在为平等而呐喊。
班会结束后,江念初被同学们团团围住。林楠激动地抓住她的手:“念初,谢谢你!你说出了我一直想说却不敢说的话!我决定了,不管我爸妈怎么说,我都要选理科!”
几个男生也围了过来,其中一个腼腆地说:“江念初,以前我总觉得哭很丢人,可听你说完,我觉得……难过的时候哭出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江念初笑着点头,一一回应着同学们的热情。就在这时,她听到了熟悉的议论声——赵宇和几个男生站在不远处,脸色不满地嘀咕:“她就是在制造矛盾,男生女生本来就不一样,有什么好打破的?”“就是,选科本来就是个人的事,非要扯上性别,太夸张了。”
江念初没有回避,径直走了过去。赵宇看到她,立刻闭上嘴,却依旧一脸不服气。
“这位同学,”江念初平静地看着他,“我理解你的想法,你觉得‘男生女生不一样’,这没错。男生可能更擅长运动,女生可能更擅长细腻的手工,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要区分‘差异’和‘偏见’——差异是‘我擅长这个,你擅长那个’,而偏见是‘你必须擅长这个,不能擅长那个’。”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就像你喜欢打篮球,没人会因为你是男生就觉得奇怪;可如果有女生也喜欢打篮球,为什么就要被说‘不像女生’?你喜欢理科,没人会反对;可如果有女生也喜欢理科,为什么就要被劝‘你不行’?我们追求的不是‘消除差异’,而是‘不被差异限制’。”
赵宇愣了一下,张了张嘴,却没说出反驳的话。他身边的一个男生小声说:“好像……也有点道理。”
就在这时,班主任张老师走了过来,他拍了拍江念初的肩膀,赞许地说:“念初,你今天的表现非常棒。其实学校早就意识到性别刻板印象的问题了,之前还组织过老师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就是希望能给同学们创造一个更平等的环境。你这次班会,正好和学校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转向赵宇等人,语气温和却严肃:“同学们,性别差异不是‘限制’的理由。就像你们喜欢打篮球,老师不会因为你们是男生就不让你们打;女生喜欢编程,老师也不会因为她们是女生就不让她们学。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因为每个梦想,都值得被尊重。”
张老师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赵宇等人心中的结。他们低下头,小声说:“老师,我们知道了。”
江念初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温暖。她知道,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很难,但只要有人愿意倾听,愿意思考,就有改变的可能。
接下来的几天,江念初的班会像一颗石子,在青槐中学激起了层层涟漪。校报的记者找到了她,写下了一篇题为《打破“看不见的墙”——记高二(3)班江念初的全校班会》的报道,还附上了她整理的案例和同学们的讨论。报道一经刊登,就被同学们争相传阅,不少班级自发组织了关于性别平等的讨论会。
学校的社团也行动起来——辩论社举办了“性别刻板印象是否应该被打破”的辩论赛,美术社发起了“我的梦想不分性别”的绘画征集,广播站每天都会播放一段关于性别平等的小故事。
江念初还收到了很多匿名来信。有一封信上写着:“江念初,谢谢你。我喜欢跳芭蕾,却一直不敢告诉别人,怕被嘲笑。现在,我终于敢把芭蕾舞鞋带到学校来了。”还有一封信说:“我爸妈一直劝我选文科,可我喜欢物理。听了你的班会,我和爸妈谈了一次,他们虽然还是担心,但同意让我试试了。”
看着这些信件,江念初坐在教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信纸上,字里行间的温暖像一股暖流,涌进她的心里。她知道,她的反击没有白费——那些曾经被偏见困住的人,正在慢慢挣脱束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放学路上,苏瑶挽着她的胳膊,笑着说:“你看,现在学校里到处都是‘性别平等’的讨论,你都快成‘校园偶像’了!”
江念初笑着摇头:“我不是什么偶像,我只是说了我想说的话,做了我该做的事。”
她抬头望向天空,夕阳将云朵染成了温柔的橘色。17岁的江念初知道,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路还很长,还会有质疑,还会有阻碍。但她不害怕——因为她不是一个人,还有很多人和她站在一起,为了平等,为了自由,为了每个年轻的梦想都能被尊重,而努力着。
她的反击,才刚刚开始。而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光,照亮这堵“看不见的墙”,直到它彻底消失,直到每个同学都能在阳光下,自由地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