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了电话,林晚星走到阳台,春风拂过,木棉花瓣轻轻飘落,落在草坪上,像铺了层淡红的地毯。远处的小学传来上课铃,清脆的铃声裹着春风飘过来,让她想起当年在夜校上课的日子,煤油灯的光、课本的墨香,还有王叔叔偶尔送来的热包子,都是支撑她走下去的力量。如今,念初也在做着帮助别人的事,这份善意,像接力棒一样,在一代代人手里传递着。
中午的时候,江哲回来了,手里还提着一个牛皮纸包裹。“这是公益组织寄来的助学申请表,”他把包裹递给林晚星,指尖碰了碰她的手背,“李姐姐说,要是有乡村女孩想申请资助,填好表寄过去就行,审核通过后,不仅能拿到学费,还能有生活费。我想着,咱们可以把申请表寄给王叔叔,让他帮忙在乡村学校分发,这样能帮到更多孩子。”
林晚星接过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是厚厚的一叠申请表,淡蓝色的纸页上印着“乡村女孩助学申请”几个字,旁边还有详细的填写说明。她抬头看着江哲,眼里满是笑意:“太好了,我下午就跟王叔叔联系,把申请表寄过去。对了,念初刚才给我发消息,说跟李姐姐聊得很顺利,她们愿意跟学校合作,下周三在校园里搞助学宣传活动,还让咱们去当志愿者呢。”
江哲走过去,从身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肩膀上,呼吸落在她的颈间,温温热热的:“你看,咱们一家人一起努力,就能帮到更多人。”他的手臂收紧些,把她抱得更紧,“昨天跟你说的,给你按肩膀,现在有空吗?书房的沙发够软,正好给你按。”
林晚星点点头,靠在他怀里,闭上眼睛。江哲牵着她走到书房,让她坐在沙发上,自己蹲在她身后,指尖轻轻按在她的肩膀上。他的力道刚刚好,能精准摸到她僵硬的肌肉,揉的时候还会轻轻问“这里疼不疼”,像照顾孩子一样细心。“你这手艺,比外面的按摩师还好,”林晚星舒服地叹了口气,转头看着他,“当年是谁说,自己连拧瓶盖都费劲的?”
江哲笑了,指尖轻轻捏了捏她的肩膀,眼底满是温柔:“还不是为了你,当年你怀念初的时候,总说腰酸背痛,我特意跟公司的老中医学的推拿手法,练了好几天才敢给你按,就怕弄疼你。”
林晚星心里一暖,想起2009年怀江念初的时候,自己还在出版社做编辑,每天对着电脑改稿子,到了晚上腰就酸得直不起来。江哲每天下班回来,不管多累,都会先给她揉腰,还会煮红枣枸杞汤,端到她面前,看着她喝完才放心。那些细碎的时光,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他们25年的婚姻,没有轰轰烈烈,却满是踏实的温暖。
“对了,下周念初她们去乡村学校走访,咱们要不要准备点礼物?”林晚星忽然想起,转身抓住江哲的手,“比如给孩子们带些文具和书籍,还有念熙画的漫画册,孩子们肯定喜欢。”
“我早就想到了,”江哲笑着,把她的手放在自己掌心,轻轻捏了捏,“昨天我已经在网上订了一批文具,有铅笔、笔记本,还有书包,都是孩子们能用得上的。你写的《掌心的刺》也多带些,李姐姐说,乡村的孩子们很喜欢看你的故事。”
下午,林晚星把助学申请表寄给了王叔叔,又跟江念初通了电话,告诉她王叔叔愿意帮忙分发申请表的事。江念初在电话里特别开心,声音都带着雀跃:“妈,太好了!这样就能帮到更多姐姐了!我今天跟李姐姐聊,她说要是咱们能收集到50份申请表,就能成立一个专项助学基金,专门资助这些女孩,以后她们上高中、上大学,都能拿到资助!”
“那咱们就一起努力,收集更多的申请表,”林晚星说,“不过你在学校也要注意休息,别总忙着改方案,饭要按时吃。”
挂了电话,林晚星坐在书桌前,拿起钢笔,在《掌心的刺》续篇的后记里,又加了一段话:“我常常想,是什么让一个人在困境中不放弃?是爱,是善意,是那些在黑暗中伸出的手。16岁的我,在深圳火车站迷路时,是王叔叔的一碗热姜汤照亮了路;25年后,我的女儿,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给乡村的女孩递去一盏灯。这份善意,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代代人的接力。愿每个女孩,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都能拥有追逐梦想的权利,都能在被照亮后,成为照亮别人的光。”
写完最后一个字,林晚星放下钢笔,指尖轻轻拂过纸页上的字迹,墨香混着窗外飘来的木棉花香,在书房里轻轻散开。她起身走到窗边,夕阳已经西斜,把天空染成了温柔的橘粉色,远处的楼宇间飘着几缕炊烟,像给城市裹了层软纱。
江哲不知何时站在了她身后,手里拿着件薄外套:“风大了,披上点,别着凉。”他把外套轻轻搭在她肩上,手臂顺势环住她的腰,下巴抵在她的发顶,“在想什么?”
“在想咱们这一路,”林晚星靠在他怀里,声音轻轻的,“16岁我来深圳,以为能有口饭吃就好;19岁考上大学,想着以后能找份安稳工作;现在44岁,有你,有孩子们,还能帮到别人,好像把当年不敢想的日子,都过成了真的。”
江哲低头,吻了吻她的发旋,指尖轻轻摩挲着她的腰侧:“是你自己够努力,也够善良。当年在迎新点看到你,我就想,这个姑娘眼里有光,以后肯定不一般。”他顿了顿,声音里裹着回忆的暖,“还记得2006年咱们结婚,你穿着婚纱站在教堂里,说‘以后要一起帮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现在你做到了,还带着念初一起做,我特别骄傲。”
林晚星转过身,看着江哲的眼睛。夕阳的光落在他脸上,把他眼角的细纹染得格外温柔,她伸手轻轻抚过那些纹路,像在触摸他们一起走过的岁月:“其实我也有怕的时候,比如去年去云南调研,看到小敏躲在柴房里哭,说‘我想读书却不敢跟爸妈说’,我就想起当年的自己,怕帮不了她们,怕她们像我当年一样无助。”
“但你没放弃啊,”江哲握住她的手,放在自己胸口,让她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把她们的故事写进书里,让更多人看到;现在念初发起调查,帮她们争取资助,咱们一家人都在努力,这就够了。”
他的目光落在她的唇上,夕阳的光让她的唇色显得格外柔和。江哲没忍住,低头吻了下去。这个吻比清晨时更沉些,带着岁月沉淀的深情,唇齿间缠着彼此熟悉的气息,把那些没说出口的心疼、依赖和珍惜,都揉进了这个暮色里的吻里。林晚星闭上眼睛,抬手环住他的脖子,身体轻轻贴着他的胸膛,能清晰听到他沉稳的心跳,和自己的心跳慢慢重合,像一首温柔的歌。
窗外的木棉花还在轻轻飘落,落在阳台的藤椅上,像撒了把淡红的碎玉。客厅里的挂钟“滴答滴答”地走着,记录着这平凡却温暖的时刻。江哲慢慢松开她,额头抵着她的额头,呼吸有些急促:“晚星,有你在,真好。”
林晚星笑了,眼角弯成月牙,伸手擦了擦他唇角的薄汗:“我也是。”
正说着,手机响了,是江念初发来的视频通话。林晚星接起,屏幕里立刻出现女儿带着笑意的脸:“妈!爸!我们跟李姐姐谈好啦!下周三的校园宣传活动,她会带公益组织的志愿者过来,还会带好多助学手册!对了,王爷爷刚才给我打电话,说他已经联系了三所乡村学校,下周就能把申请表发下去,说不定能收集到更多申请呢!”
屏幕里还能看到文学社的同学,大家围着江念初,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笑容。江哲凑到屏幕前,笑着说:“太好了!下周爸爸陪你们去宣传,再给你们带些小礼品,吸引更多同学加入。”
“谢谢爸!”江念初开心地说,“我们现在要去打印宣传海报,先不跟你们聊啦!妈,你跟爸注意休息,别总忙着工作!”
挂了视频,林晚星和江哲相视而笑。江哲牵着她的手,走到客厅的沙发上坐下,拿起茶几上的助学手册,慢慢翻看着:“你看,咱们的努力没白费,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乡村女孩的教育,以后会有更多孩子能安心读书。”
林晚星靠在他肩上,看着手册上的文字——“每个女孩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梦想都值得被守护”,心里满是温暖。她想起16岁那年,自己在哈尔滨电子厂的机床前,偷偷藏起课本,心里只有一个模糊的念头“我要读书”;而现在,她和家人一起,帮更多女孩实现了这个简单却珍贵的愿望。
“对了,下周去乡村学校,咱们带些糖果吧,”林晚星忽然说,“孩子们肯定喜欢,再带些念熙画的漫画册,上面有她画的晓燕姐姐,说不定能给孩子们鼓劲。”
“好啊,”江哲点头,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明天我去超市买,再买些水果,给乡村学校的老师也带些。”
夜色慢慢变浓,江哲去厨房准备晚餐,林晚星坐在客厅里,整理着下周要带的东西。她把《掌心的刺》一本本放进袋子里,每本书的扉页上,都写着一句鼓励的话——“别怕,未来有光”“坚持下去,就能看到希望”。这些话,是她想对当年的自己说的,也是想对那些乡村女孩说的。
厨房里传来江哲切菜的声音,混着抽油烟机的声响,格外有生活气息。林晚星走到厨房门口,看着江哲系着围裙的背影,忽然觉得,幸福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这样平凡的日常——有爱人在身边,有孩子在成长,有值得坚持的事,有能温暖别人的机会。
江哲回头看见她,笑着招手:“过来帮我剥个蒜,今晚给你做你爱吃的红烧肉。”
林晚星走过去,接过他递来的蒜,慢慢剥着。灯光下,两人的影子落在地板上,紧紧靠在一起,像一幅温暖的画。她知道,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挑战,还会有忙碌,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只要这份善意还在传递,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没有照不亮的路。
就像《掌心的刺》续篇里写的那样:“那些曾经扎在掌心的刺,终会在爱与善意里,化作照亮前路的光。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握紧这份光,传给更多人,让更多人的生命里,都充满温暖与希望。”
窗外的木棉花终于停了飘落,夜色里,深圳的万家灯火渐渐亮起,像撒在人间的星星。林晚星看着厨房里的江哲,看着桌上慢慢摆好的菜,心里满是安宁——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有爱人,有孩子,有温暖,有希望,还有能照亮别人的力量。而这份生活,会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温暖下去,一年又一年,直到白发苍苍,直到岁月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