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念初惊喜地看着江哲:“真的吗?谢谢爸!”
“当然是真的。”江哲给念初夹了块排骨,“不过,做调查的时候要注意平衡学业和工作,不能影响学习。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随时跟我和你妈说。”
接下来的一周,江念初和她的团队忙得热火朝天。每天放学后,她们都会在文学社的活动室里讨论问卷设计,林晚星会抽时间过去,帮她们修改问题的表述,提醒她们注意细节——比如在问卷里加上“是否愿意接受后续访谈”的选项,在开放题后面标注“可以匿名填写”。江哲则利用下班时间,给她们讲如何做数据统计,还帮她们设计了问卷的电子版本,方便收集信息。
周末的时候,江逸晨和江念熙也没闲着。江逸晨带着问卷去了低年级的教室,用他特有的“小朋友语言”跟同学们解释调查的目的:“我们想帮那些不能读书的姐姐,你们要是知道有这样的事,就告诉我们好不好?”江念熙则趴在书桌前,画了好多可爱的漫画人物,有扎着羊角辫的乡村女孩,有戴着眼镜的老师,还有帮忙发放问卷的志愿者,她还在漫画旁边写了句“每个女孩都有读书的权利”。
问卷发放的第一天,就收到了50多份反馈。有个来自贵州的同学在开放题里写道:“我表姐去年考上了高中,我舅舅说‘女孩子读高中没用,不如早点出去打工’,表姐哭了好几天,最后还是去广东了。我跟妈妈说‘我想考大学’,妈妈说‘只要你想读,我就支持你’,我很幸运,但我希望表姐也能有机会读书。”
看到这段文字时,江念初的眼眶红了。她把这段文字抄在笔记本上,在旁边画了个小太阳:“我们一定要帮更多像表姐这样的女孩。”
访谈小组也遇到了让人感动的故事。有个高二的学姐,来自甘肃农村,她小时候因为是女孩,奶奶一直不喜欢她,想让她辍学帮家里干活,是她妈妈坚持“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让女儿读书”,她才得以继续升学。“我现在的目标是考上师范大学,回去当老师,让我们村里的女孩都能读书。”学姐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
江念初把这些故事都认真地记录下来,晚上回家后,跟林晚星一起整理。林晚星会帮她梳理故事的脉络,教她如何在不泄露隐私的前提下,把故事写得更有感染力。“你看,这个学姐的故事里,妈妈的坚持是很重要的细节,”林晚星指着笔记说,“可以重点写妈妈如何跟奶奶沟通,如何偷偷给学姐攒学费,这样能让更多人知道,家庭的支持对女孩有多重要。”
随着调查的深入,团队收集到的故事越来越多,问卷数量也超过了300份。江哲帮她们做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有23%的同学表示身边有女孩因性别原因辍学或放弃升学,其中大部分来自偏远的乡村地区;有65%的同学认为“家庭观念”是导致女孩辍学的主要原因;还有87%的同学愿意为帮助乡村女孩发声。
根据这些数据和故事,江念初和团队开始撰写调查报告。她们把报告分成了“现状分析”“典型案例”“建议措施”三个部分,在“建议措施”里,她们提出了“开展校园性别平等讲座”“与乡村学校建立帮扶关系”“发起公益助学倡议”等具体方案。林晚星帮她们修改了报告的结构,江哲则帮她们制作了数据图表,让报告更加直观。
调查报告完成的那天,江念初把团队的成员都叫到家里,大家围坐在客厅里,一起读着报告里的故事,有人哭了,有人笑着说“我们做到了”。江逸晨把念熙画的漫画贴在报告的封面,江念熙还在旁边写了句“笔尖有光,就能照亮希望”。
第二天,江念初把调查报告交给了学校的德育处。德育处的老师看完后,特别感动:“你们做得很好,学校会支持你们的计划,下周我们就组织校园性别平等讲座,还会把你们的报告推荐给市教育局的青少年公益平台。”
不久后,江哲公司的公益项目组也看到了这份报告,他们联系到江念初,希望能和学校合作,开展“乡村女孩助学计划”,资助那些因家庭原因辍学的女孩重返校园。江念初和团队还收到了很多同学的来信,有人说“原来还有这么多女孩需要帮助,我想加入你们”,有人说“我要努力学习,以后也做个帮人的人”。
那天晚上,林晚星坐在书桌前,看着女儿整理好的调查报告,还有旁边堆着的问卷和访谈笔记,忽然觉得很欣慰。她拿起《掌心的刺》续篇的手稿,在扉页上写下一句话:“真正的成长,不是成为更优秀的自己,而是成为能照亮别人的人。”
江念初走进书房,看到林晚星在写东西,轻轻走过去:“妈,我们的调查报告被市教育局的平台转载了,还有好多公益组织联系我们,想跟我们合作呢!”
林晚星抬起头,笑着看着女儿:“我就知道你能做到。”
“其实我也遇到过困难,”江念初坐在林晚星身边,小声说,“有个同学不愿意接受访谈,说‘这是家里的事,不想让别人知道’,我当时特别难过,觉得自己做不好。后来我想起你说的,要尊重别人的选择,就跟她说‘没关系,如果你想通了,随时可以找我’。没想到昨天她主动找我,跟我讲了她妹妹的故事,还说‘希望你们能帮到我妹妹’。”
林晚星摸了摸女儿的头:“这就是成长啊,会遇到挫折,但也会收获惊喜。你看,你用自己的行动,不仅帮助了别人,也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更懂得理解别人。”
江念初点头,目光落在《掌心的刺》续篇的手稿上:“妈,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写故事,做公益,帮更多需要帮助的女孩。”
“好啊,”林晚星笑着说,“妈妈会一直支持你。”
窗外的木棉花还在落,月光透过落地窗,洒在书桌上,照亮了手稿上的字迹,也照亮了母女俩的笑容。林晚星知道,16岁的江念初,已经像一颗小小的太阳,开始散发自己的光芒;而这份光芒,会照亮更多人的路,就像当年的自己,被别人的善意照亮一样。
她拿起钢笔,在《掌心的刺》续篇里,又加了一个细节——林晓燕收到了一封来自深圳的信,信里是个16岁女孩写的,说她发起了校园性别平等调查,想帮更多乡村女孩读书。林晓燕把信贴在乡村学校的墙上,孩子们围着信读,眼里满是希望。
写完这个细节,林晚星放下钢笔,喝了口温好的枸杞茶。夜风里带着木棉花的香气,温柔又治愈。她知道,故事还在继续,希望也在继续;而那些像念初一样的年轻人,会带着这份希望,一直走下去,让更多女孩的掌心,没有刺,只剩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