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深圳的木棉花开得正盛,火红的花瓣落在公益组织办公室的窗台上,像撒了一地的星光。林晚星坐在办公桌前,指尖划过厚厚的一摞读者来信——最上面那封来自云南的信,周小燕在信里说“林老师,我好想知道外面的女生是怎么生活的,好想听她们讲讲怎么才能坚持读书”,字迹里满是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晚星,又在看信啊?”李姐端着刚泡好的菊花茶走进来,把杯子放在她手边,“这几天收到的信,十封里有八封都问‘怎么才能像你一样坚持下去’‘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咱们是不是得想个办法,好好跟这些孩子聊聊?”
林晚星拿起菊花茶,温热的水汽模糊了视线。她想起上个月收到的那封匿名信——16岁的女生在电子厂宿舍哭着读《掌心的刺》,说“要是有人早点跟我说读书的重要性,我就不会放弃了”。是啊,这些乡村女生缺的不只是助学金,更缺一个能看到更远世界的窗口,缺一个能给她们指引方向的声音。
“李姐,我有个想法。”林晚星突然坐直身子,眼里闪着光,“咱们能不能搞一个线上讲座?每月一次,邀请不同行业的女性来讲自己的故事——比如读完大学当老师的,比如靠技术在企业站稳脚跟的,还有像咱们一样做公益的。让孩子们知道,女生的未来有很多种可能,不只是打工和嫁人。”
“线上讲座?这主意好啊!”李姐一下子就来了兴致,“现在很多乡村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了,咱们可以跟学校对接,让孩子们在教室里一起听;那些已经辍学在家的,要是有手机,也能跟着听。这样一来,能帮到的人就多了!”
两人越聊越起劲,很快就把想法细化起来。讲座得有个温暖的名字,林晚星想起孩子们信里总提到“星光”“太阳”,便说:“叫‘星光讲堂’吧?咱们就像星星一样,虽然亮不了整片天空,但总能给孩子们指个方向。”李姐立刻点头:“这个名字好,又亲切又有力量!”
当天下午,林晚星就召集团队开了会。小陈一听要搞“星光讲堂”,立刻举起手:“晚星姐,我负责技术!我之前学过线上直播,能把设备调试好,保证画面和声音都清楚!”负责对接学校的同事也说:“我这就跟之前合作的乡村学校联系,问问他们能不能提供多媒体教室,顺便统计一下想听课的孩子人数。”
散会后,林晚星坐在电脑前,开始列“星光讲堂”的嘉宾名单。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陈雪——当年在夜校帮她补习英语,现在在深圳一所中学当英语老师,最懂读书对乡村女生的意义。她赶紧给陈雪打了电话,刚说完想法,陈雪就笑着说:“晚星,这事儿我必须参加!我要跟孩子们讲讲,我当年怎么从农村考到师范大学,现在怎么带着学生们看世界的。”
接着,林晚星又联系了江哲公司的同事——一位从工厂流水线做起,靠自学编程成为技术主管的姐姐。姐姐听说要给乡村女生讲课,立刻答应:“我小时候也在农村长大,知道那种‘看不到希望’的感觉。我要跟孩子们说,哪怕起点低,只要肯学技术,一样能活出自己的价值。”
还有之前合作过的儿童用品公司的女总监、公益组织里负责法律咨询的女律师、甚至江哲的远房表姐——那位在县城开了家小超市,靠自己双手把生意做红火的姐姐,都愿意来当嘉宾。每个人都带着满满的诚意,想把自己的经历变成照亮孩子们的光。
嘉宾名单定下来后,林晚星又开始琢磨讲座的内容。第一期得打个好头,主题就定为“读书能给女生带来什么”,让陈雪先来讲;第二期讲“女生也能学好技术”,请技术主管姐姐;第三期讲“怎么保护自己的权益”,让律师来科普;第四期讲“平凡岗位也能发光”,请表姐来讲开超市的故事。每一期都要结合孩子们的实际需求,既要讲励志的故事,也要给实用的建议。
为了让讲座更贴近孩子们,林晚星还特意在公众号上发起了“提问征集”,让乡村女生把自己的困惑写下来——“我数学不好,总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怎么办?”“爸妈说读书没用,我该怎么跟他们沟通?”“要是实在没钱读书,还有别的出路吗?”林晚星把这些问题整理好,提前发给嘉宾,让他们在讲座里一一解答。
离第一期“星光讲堂”还有一周时,负责对接学校的同事带来了好消息:全国有23所乡村学校愿意合作,近千名女生能在多媒体教室听课;还有50多个辍学在家的女生,通过公益组织的志愿者拿到了直播链接,说“就算在家,也要好好听”。
林晚星看着统计名单,心里又暖又紧。暖的是有这么多孩子愿意听,紧的是怕自己做得不够好,辜负了孩子们的期待。江哲看出了她的紧张,晚上帮她揉着肩膀说:“别担心,你和团队已经做得很周全了。再说,咱们还有这么多靠谱的嘉宾,孩子们肯定能从讲座里学到东西。”
讲座前一天,小陈把线上直播设备调试了一遍又一遍,还特意找了个同事当“观众”,模拟孩子们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林晚星则和陈雪通了电话,确认讲座流程:先讲陈雪的成长故事,再解答孩子们的提问,最后留20分钟让孩子们自由发言。陈雪在电话里说:“晚星,我准备了好多例子,都是跟乡村女生相关的,保证孩子们能听懂,也能有共鸣。”
第一期“星光讲堂”的日子终于到了。下午两点,林晚星和团队早早坐在办公室里,小陈盯着电脑屏幕,紧张地说:“晚星姐,已经有学校登录进来了!你看,青川乡小学的孩子们都坐在教室里,镜头里能看到小雅呢!”
林晚星凑过去一看,屏幕里果然是青川乡小学的多媒体教室——几十张稚嫩的脸庞凑在屏幕前,小雅坐在第一排,手里拿着笔记本和笔,眼神里满是期待。旁边的乡村老师对着镜头挥了挥手,打字说:“孩子们都盼着这堂讲座呢,早就坐好等着了!”
两点半,讲座正式开始。陈雪出现在屏幕里,穿着简单的白衬衫,笑着跟孩子们打招呼:“大家好,我叫陈雪,跟你们一样,小时候也在农村长大。我读小学的时候,班里只有3个女生,爸妈也说‘女生不用读太多书’,可我偏不相信,每天早上五点就起来背书,最后考上了师范大学,现在成了一名英语老师……”
陈雪的声音温柔又坚定,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小雅拿着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着;云南的周小燕坐在教室里,眼睛亮晶晶的,时不时点头;那个曾经在电子厂打工的16岁女生,躲在老家的房间里,对着手机屏幕,眼泪悄悄掉了下来——原来真的有人,能从农村走出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