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眼睛一亮:“你这么一说,还真有点像!以后你去支教,要是遇到孩子家里有法律问题,我就去帮忙,咱们一起帮他们。”
林晚星笑着点头,心里满是期待。她没想到,自己和张磊的梦想,居然能以这样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寒假过半时,江哲从老家回来了。他特意绕到图书馆,给林晚星带了一盒老家的芝麻酥糖,刚走进三楼就闻到葱油饼的香味。“看来我来的不是时候,打扰你们聊天了?”江哲笑着说,目光落在张磊身上。
“江学长!”林晚星赶紧介绍,“这是张磊,我夜校时的学长,现在考上律师了。张磊,这是江哲学长,中文系的研究生,帮了我很多。”
张磊赶紧站起来,伸手跟江哲握了握:“早就听晚星说起你,说你帮她梳理知识点,还推荐她看《红楼梦》。以后晚星在学校,还得麻烦你多照顾。”
“应该的。”江哲笑着说,从包里掏出一本《古典文学与教育智慧》,递给林晚星,“寒假在家整理的资料,里面有很多适合支教时讲的故事,你可以看看。”
三人坐在自习区,张磊给他们分葱油饼,江哲跟林晚星讨论文学里的教育思想,林晚星则给他们讲自己寒假整理的支教计划。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暖得让人犯困,却又格外踏实——这是林晚星在深圳过的最温暖的一个寒假,有朋友的陪伴,有梦想的碰撞,还有吃不完的热乎饭。
有一次,林晚星在看《教育法学》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权利”这部分理解不透,皱着眉在笔记本上画问号。张磊正好来送饺子,看到她的样子,凑过来看了看:“这个我懂!我考试时背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受教育权、人身权,还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就像咱们老家镇上的孩子,就算家里穷,学校也不能不让他们上学。”
林晚星眼睛一亮:“对!就是这个意思!你这么一说,我就懂了。”她赶紧在笔记本上写下“张磊举的老家例子”,心里满是感激——没想到张磊的法律知识,还能帮她理解教育学的内容。
寒假的最后一周,林晚星把《红楼梦》完整地看完了。她坐在自习区,写下一篇长长的读后感,里面不仅分析了贾母的包容教育、贾政的严苛教育,还结合张磊的经历,写了“梦想需要坚持”的感悟。江哲看了她的读后感,忍不住称赞:“晚星,你把文学、教育和生活结合得真好,以后去支教,肯定能跟孩子们讲很多好故事。”
2000年2月下旬,寒假结束前一天,张磊来给林晚星送最后一次饭。他手里拎着个大袋子,里面装着他妈妈做的酱牛肉、饼干,还有一本《法律常识手册》:“这书你拿着,以后不管是支教还是生活,遇到法律问题都能翻一翻。我下周就要去律所实习了,以后可能不能天天来给你送吃的,但你要是有事,随时给我打电话。”
林晚星接过手册,封面上有张磊写的“晚星加油”,字迹还是跟以前一样工整。“谢谢你,张磊,也谢谢你阿姨。这个寒假要是没有你们,我肯定吃不好、学不好。”
“咱们是朋友,说这些干啥!”张磊笑着说,“等我以后当了正式律师,就请你吃大餐,庆祝你成为优秀老师!”
送走张磊后,林晚星回到出租屋。她把张磊给的东西一一摆好,又拿出笔记本,写下:“2000年2月下旬,寒假结束。这个寒假没回老家,在图书馆兼职、看书,张磊考上了律师,每天来给我送好吃的,江哲也回来跟我讨论文学与教育。原来梦想不是孤军奋战,有朋友一起努力,真好。开学后要更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支教活动,不辜负这份温暖和期待。”
写完后,她看着窗外的月光,想起张磊拿到司法考试证书时的笑容,想起江哲推荐的书籍,想起晓雨给的暖宝宝,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这个寒假不仅是一段休息的时光,更是一段积蓄力量的时光——为了她的支教梦想,也为了和朋友们一起实现各自的目标。
第二天早上,林晚星背着深蓝色双肩包,手里攥着张磊给的《法律常识手册》,走进校园。远远就看见晓雨站在图书馆前,手里拎着一个装满冻梨的袋子,正朝她挥手。
“晚星!我回来了!”晓雨跑过来,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我妈说这冻梨要化一会儿再吃,甜得很!对了,张磊考上律师的事,你怎么不跟我说!太厉害了吧!”
林晚星笑着拿出冻梨,咬了一口——甜甜的,凉凉的,是老家的味道,也是朋友的味道。她看着晓雨兴奋的样子,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场景:她在山区教室里给孩子们讲课,张磊在帮村民们解决法律问题,江哲在给孩子们讲古典文学的故事,晓雨在旁边帮孩子们做手工。
阳光洒在她们身上,暖烘烘的。林晚星知道,她的大学生活还在继续,她的梦想也还在前行,而身边这些温暖的朋友,会一直陪着她,走过每一段路,实现每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