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星认真地记着笔记,还跟着学姐学折小兔子。她的手因为常年兼职,有点笨拙,折了好几次才折好一个歪歪扭扭的兔子。晓雨笑着帮她调整:“晚星,你看这里要折得紧一点,兔子的耳朵才会立起来。”
在晓雨的帮助下,林晚星终于折出了一个像样的兔子。她看着手里的兔子,心里满是成就感——这是她第一次做手工教具,以后可以用它给山区的孩子上课了。
周末的时候,林晚星和晓雨去参加文学社的读书分享会。分享会在图书馆的小会议室里,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读诗、聊书里的故事。有个女生分享了《平凡的世界》,说“孙少平不管多苦,都没放弃读书,特别让人佩服”。
林晚星听着,想起自己的经历——她也像孙少平一样,在困境里坚持读书,现在终于走进了大学。她鼓起勇气,分享了自己在夜校备考的日子:“那时候冬天教室漏风,我冻得手都握不住笔,却还是想坚持,因为我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说完后,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然后响起了掌声。晓雨拉着她的手,小声说:“晚星,你真勇敢。”林晚星看着大家鼓励的眼神,心里暖暖的——这是她第一次在陌生人面前说起自己的过去,却没有被嘲笑,只有理解和支持。
一周后,北师大的教授来上公开课。林晚星和晓雨提前半小时就去了大礼堂,找了个靠前的位置。大礼堂里很快坐满了人,连过道里都站着学生。教授走进来的时候,全场响起了掌声——教授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教案。
公开课的主题是“教育的本质”,教授从古代的“因材施教”讲到现代的“素质教育”,还举了很多国内外的教育案例。他说:“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咱们当老师的,要做点亮灯的人,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方向。”
林晚星听得热泪盈眶,她想起夜校的老师,想起自己想当老师的心愿——她也要做点亮灯的人,让那些像她一样的孩子,找到读书的意义,找到未来的方向。
公开课结束后,林晚星和晓雨围着教授提问。林晚星问:“教授,您觉得去偏远山区支教,最重要的是什么?”
教授笑着说:“最重要的是真诚。你把真心交给孩子,孩子就会把信任交给你。不管条件多差,只要有真诚,就能做好支教。”
林晚星把教授的话记在笔记本上,心里更加坚定了——她要带着真诚去支教,去帮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从大礼堂出来,夕阳已经西下,把校园里的樟树染成了金色。晓雨拉着林晚星的手,说:“晚星,你有没有觉得,大学生活真的特别美好?有课上,有朋友,有自己想做的事。”
林晚星点点头,看着远处打篮球的男生、在草坪上看书的女生,还有不远处社团招新帐篷里的笑声,心里满是幸福。她想起自己刚到深圳时,一个人找房子,一个人报到,总觉得自己像个外人,现在却觉得,这所大学就是她的家,这里的老师、同学都是她的家人。
“对了,晚星,”晓雨突然想起什么,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小盒子,递给她,“下周是你的生日,我给你准备了礼物。”
林晚星愣了一下,她自己都忘了生日的事——以前在家的时候,父母从来不会给她过生日,只有张磊会给她煮一碗鸡蛋面。她接过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支钢笔,笔身上刻着“星光”两个字——是她名字里的“星”,也是晓雨名字里的“晓”(晓有晨光之意,与星光呼应)。
“晓雨,谢谢你……”林晚星的声音有点哽咽,她没想到晓雨会记得她的生日,还特意给她准备了礼物。
“咱们是朋友,我当然记得你的生日啦。”晓雨笑着说,“这支钢笔是我爸去北京出差时买的,写起来特别流畅,你以后写教案、记笔记都能用。”
林晚星握着钢笔,心里暖暖的。她想起张磊送她的书包,想起晓雨给她的蜂蜜水、苹果、馄饨,还有这支刻着“星光”的钢笔——这些都是她在深圳收到的温暖,都是她大学生活里的光。
晚上兼职结束后,林晚星回到出租屋。她把晓雨送的钢笔放在书桌上,又拿出支教社团的报名表、公开课的笔记,还有文学社分享会的诗集,一一摆好。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桌上的东西,也照亮了她脸上的笑容。
她拿出笔记本,写下:“9月下旬,参加了支教社团,听了北师大教授的公开课,还收到了晓雨的生日礼物。大学生活真的很美好,有朋友,有梦想,有温暖。以后要更努力,不辜负这份美好,不辜负身边的人。”
写完后,她握着那支刻着“星光”的钢笔,心里满是期待。她知道,她的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美好的事在等着她——和晓雨一起去支教,一起学书法,一起听更多的公开课,一起实现当老师的梦想。
窗外的路灯亮了,和月光一起,给出租屋带来了温暖的光。林晚星看着桌上的钢笔,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样子——站在山区的教室里,握着这支钢笔,给孩子们讲课,点亮他们心里的灯,就像当初别人点亮她心里的灯一样。她知道,只要坚持下去,这个梦想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