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参将看着那路面,若有所思:“若以此物铺设通往各矿场、工坊乃至军营的道路,后勤转运之效,必将倍增!”
陈默则想到了更远:“若能解决大规模烧制所需的燃料和运输问题,将来或可尝试建造……跨越江河的混凝土拱桥。”
这些看似平凡的进步,正在一点点地夯实着吕宋乃至未来大明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它们没有“镇魂钟”那般诡奇,没有“多相水晶核心”那般深邃,却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时代前行的磅礴力量。
视察结束,返回总督府的路上,凌云对陈默和李参将说道:“水泥之事,关乎国计民生,其重要性不亚于枪炮。要确保资源,稳步扩大生产,并着手在大明本土寻找合适的矿点,筹备建立分厂。技术可以有限度地扩散,但核心配方与高标准的生产流程,必须掌握在我们手中。”
“遵命!”二人齐声应道。
也就在凌云关注着这“基石”之时,远在京城,一场因吕宋技术扩散而引发的波澜,正悄然酝酿。
几位江南籍的御史,联名上奏,弹劾天津卫格物分苑“广蓄工匠,私研机巧,所出之物,如飞梭织机、改良水车等,虽有小利,然侵夺民业,致使苏杭等地数千织工、桨手生计艰难,恐生民变”,并将矛头隐隐指向了背后的凌云与吕宋体系。
这并非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工业技术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已经开始显现其社会效应。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社会稳定,将成为凌云和新兴的“格物派”必须面对的长期课题。
与此同时,南方苍梧大陆。
一处新建立的、依靠水力驱动简易钻探设备进行勘探的前哨站,传回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他们在试图寻找深层煤炭资源时,在数百米深的地下,钻探到了一片异常坚硬的、非自然的金属结构体,其材质……与星陨遗迹极其相似!
星空信号的低语仍在继续。
苍梧的阴影下,似乎还埋藏着更多来自星海的秘密。
而人类,在铸造深空壁垒、仰望星辰的同时,也终于开始用自己制造的“石头”,真正意义上地重塑脚下这片属于他们的土地。
文明的征程,在每一个微小的基石上,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