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信中,首先对探险队的失踪表示了“关切”,但紧接着,话锋一转,以“避免激化事端,徒耗国力”为由,明确指示凌云,此次行动应以“搜寻”为主,严禁舰队主动深入南方未知海域,尤其不得与“不明势力”发生大规模冲突。信中还特别提及,“龙威”巨舰造价不菲,乃国之重器,不宜轻动,更不应冒险用于未经证实之威胁。
这封信背后的意图昭然若揭。朱棣对凌云和南洋体系的扩张本就心存忌惮,探险队的失踪和可能存在的强大敌人,非但没有激起他同仇敌忾之心,反而加深了他的疑虑——他担心凌云会利用这个借口,进一步扩大军备,甚至将帝国拖入一场看不到尽头、消耗巨大的深渊战争之中。他更担心“龙威”号这样的力量,完全掌握在凌云手中。
皇帝的掣肘,如同一条冰冷的锁链,缠住了凌云即将迈出的脚步。
“大人,怎么办?”李参将面色凝重,“若遵旨意,我们只能在外围徘徊,恐怕一无所获,而且……那些袍泽兄弟,可能就在前方某处等待救援!”
陈默也急道:“‘龙威’号虽未完全建成,但其装甲和动力足以应对已知威胁,正是检验新装备和搜集数据的最好机会!若此时退缩,‘圣主’的气焰必将更加嚣张!”
凌云站在巨大的海图前,目光锐利如刀,在南洋与那片未知的南方海域之间来回扫视。一边是皇权的明确禁令和潜在的政治风险,另一边是失踪同胞的生死、航线的安全以及对“圣主”威胁的紧迫认知。
沉默良久,他猛地一拳砸在海图上,声音低沉而坚定:
“舰队按原计划出发!”
“但是,”他看向李参将和陈默,“对外宣称,此次为‘龙威号海上适应性训练及预定航线搜救行动’。航行日志和对外通讯,需严格遵循此口径。”
“另外,”他深吸一口气,“给京城回奏,措辞恭谦,详陈探险队所携种薯、白银于国于民之重大意义,强调搜寻之必要性,并保证舰队绝不会主动挑衅,一旦完成搜救即行返航。”
这是一次危险的走钢丝。他决定在一定程度上违逆皇帝的意愿,但将行动控制在“搜救”和“训练”的框架内,试图在皇权容忍的边缘寻求突破。
几天后,在无数道复杂目光的注视下,庞大的“龙威”号在辅助蒸汽机的推动下,缓缓驶出船坞,与等候在外的护航舰只汇合。它那未完全安装武器的庞大身躯,在阳光下闪烁着冷硬的钢铁光泽,如同一头被暂时束缚住利爪和獠牙的远古巨兽,带着一丝悲壮,义无反顾地驶向了南方那片迷雾与危机交织的海域。
龙威初现,却非为了耀武扬威,而是背负着救赎与侦查的使命,驶向未知的黑暗。而它与大明最高权力之间那原本就存在的裂痕,也因此役,悄然扩大了一分。
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