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异种殖装(2 / 2)

· “破甲”项目深化: 电磁轨道炮(“神罚”)的研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种武器极高的初速和动能,或许能有效穿透那些厚重生物装甲,并对其内部的精密(或生物)结构造成毁灭性打击。陈默团队开始尝试使用新冶炼的几种特种合金来制造轨道,以期延长其寿命。

· “御灵”项目加速: 玄玑子领导的灵能-电磁护盾研究变得更加紧迫。如果敌人使用生物电、精神干扰甚至未知的能量攻击,这种护盾可能是唯一有效的防御。在一次高风险试验中,玄玑子甚至尝试引导护盾能量形成一个短暂的、小范围的“排斥场”,成功偏转了一束实验室模拟的高能粒子流(虽然极其微弱),这证明了其潜力。

就在凌云全力应对南方威胁时,京城的朱棣再次发来谕令。皇帝对“电灯”和“手提灯”极为满意,但同时也委婉地询问,这种“雷霆之力”能否用于改善京畿地区的漕运?或者用于制造更大的、无需风帆便能逆流而上的“雷霆战舰”,以巩固他对北方运河乃至未来可能存在的、通往漠北的补给线的控制?

这既是需求,也是试探。皇帝看到了电力带来的便利和军事潜力,渴望将其掌握在自己手中,至少是应用于他能直接控制的领域。

凌云沉吟片刻,意识到这是将技术影响力向北延伸的机会,但也需谨慎处理,避免核心技术过早扩散或引起更大猜忌。他回奏表示,“雷霆之力”用于漕运和内河战舰潜力巨大,但目前技术尚不成熟,且吕宋基地远离中原,物资转运不便。他建议,可在天津卫或大运河枢纽选址,建立一座小规模的“格物分苑”和配套工坊,由吕宋派遣技术人员指导,专门研究如何将蒸汽机(作为更成熟的技术)和未来的电力应用于漕船改造和内陆水师建设,并以此为基地,逐步将一些成熟技术向北推广。

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案,既满足了皇帝的部分需求,又将核心研发和高端制造依旧留在自己掌控的吕宋,同时也能在北方埋下工业化的种子。

奏章发出后,凌云再次将目光投向南方那片变得愈发诡异和危险的海洋。深海的“殖装”活动日益频繁,捕获的变异生物样本也显示出越来越强的攻击性和更复杂的“装备”。

他知道,与“圣主”的下一场战争,将不再是舰船的对轰,而很可能是在昏暗的深海,或者是在被变异生物冲击的海岸线上,进行的一场形态迥异的、决定文明走向的生存之战。

他走到巨大的海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那片标记着“未知殖装区”的海沟位置。

“传令下去,‘定远’号编队结束休整,携新型深水炸弹和声呐探测设备(初步原理机),前出至该区域进行威慑性巡航和情报收集。”

“告诉玄玑子和陈默,我需要‘净化’武器的初步试验品,越快越好。”

“另外,以总督府名义,发布‘南洋渔业警示’,提醒所有渔民,远离苍梧大陆以东海域……那里,有怪兽。”

无形的战线,在深海与实验室之间同时拉开。钢铁与雷霆,即将面对来自深渊的、活着的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