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帝心似海(1 / 2)

吕宋的“净网”行动虽初见成效,暂时驱散了笼罩在“龙睛”项目上的阴霾,但凌云心中那根弦却绷得更紧。他深知,这只是斩断了敌人伸过来的几根触手,那盘踞在南方大陆的“璇玑玉衡”本体,以及其背后深不可测的“圣主”,依然如同悬顶之剑。被动防御,无异于坐以待毙。

他将“净网”行动的详细报告、对“织网”协议的分析以及再次强烈要求尽快发动远征的密奏,通过加密电报和八百里加急双线并发,直送南京。

然而,这一次,来自帝国权力中枢的回应,却并非他预想中的雷霆决断,反而带着一种令人捉摸不透的沉寂与暧昧。

朱棣的回复密旨,言辞依旧恳切,对凌云在吕宋的“破妄”、“净网”之举大加赞赏,称之为“擎天保驾之功”,赏赐更是丰厚得令人咋舌,金银绢帛、海外珍玩如流水般赐下,甚至加封凌云为“太子太保”(虚衔),荣宠至极。但在最关键的远征决策上,旨意却变得含糊其辞:

“……卿之忠勇,朕深知之。南洋之事,卿可全权措置,务必稳固根本,清除内患。至于跨海征伐之事,干系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朕需与阁部大臣,详加斟酌,通盘考量。卿且耐心整军经武,广积粮秣,待时机成熟,朕自有旨意……”

“详加斟酌”、“通盘考量”、“时机成熟”……这些官样文章背后的潜台词,凌云岂能不懂?皇帝动摇了!或者说,朝堂之上,反对远征的声音,形成了强大的阻力,连朱棣也不得不慎重权衡。

几乎与此同时,马三宝从南京发来的密电,揭示了这暧昧态度背后的暗流汹涌。

密电中提到,朝中以淇国公丘福为首的主战派,确实仍在积极鼓吹南征,但势力已不如前。而原先持谨慎态度的工部尚书宋礼等人,如今得到了更多文官,尤其是江南清流一系的暗中支持。他们的理由更加“冠冕堂皇”:

· “劳师远征,恐伤国本”: 大规模跨海作战,耗费钱粮无数,需征调大量民夫、船只,必然加重百姓负担,若战事迁延,恐引发内乱。

· “重外轻内,非治国之道”: 指责凌云在南洋权柄过重,俨然海外天子,大量资源倾注于海外,可能导致中枢对地方控制力下降,且“格物”之学冲击儒学正统,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 “妖氛之说,不足为凭”: 对于凌云密奏中提到的“星煞”、“能量标记”、“精神干扰”等概念,许多朝臣斥之为“荒诞不经”、“蛊惑人心”,认为这是凌云为了维持其在南洋的特殊地位和获取无限资源而编造的借口!

更有一道极其隐秘的消息,让凌云心头剧震:有御史上本,密参凌云“交通外藩,阴养死士,其船坚炮利,更胜京营,恐非国家之福……” 虽然这道奏章被朱棣留中不发,但其中透露出的猜忌之意,已然如同冰冷的匕首,抵在了凌云的后心。

功高震主!这四个字,如同魔咒,终于还是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