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京口新章(1 / 2)

定策京口:新战场的抉择

凌云选择镇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此地据长江与运河交汇之要冲,漕运、盐运、民间商贸极其繁盛,官营作坊林立,工匠云集,资源丰富。在此地成功,其示范效应将辐射整个江南乃至运河沿线,远比在南京或偏远之地更具说服力。更重要的是,若能在此理顺关系、推行新法,无异于在旧体系最坚固的堡垒中插上了一面崭新的旗帜。

他的计划书直接呈送朱棣御览,核心要点清晰:

1. 全面革新京口闸: 在龙江关经验基础上,设计更高效、更可靠的蒸汽动力与水力混合驱动闸门系统,并配套更先进的码头吊装和仓储设施,打造帝国漕运新标杆。

2. 建立“镇江综合工坊区”: 并非简单扩大天工院,而是引入“股份制”和“技术入股”模式,吸引本地有实力的商贾、匠头(甚至部分开明士绅)参与,共同兴建并运营包括新式织造、粮食加工、船舶修理、五金工具制造在内的多个专业化工坊,天工院提供核心技术支持与标准制定。

3. 推行“工坊新制”: 在工坊区内试行更规范的用工、薪酬、培训乃至初步的福利保障制度,展示“格物”并非仅仅榨取人力,而是能创造更高效、也更“人性化”(相对而言)的生产关系。

这份计划书,不再仅仅是技术蓝图,更是一份涉及经济、社会制度改革的雄心勃勃的宣言。

朱棣阅后,沉吟良久。他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利益和强国潜力,但也嗅到了其中挑战现有秩序的危险气息。最终,对“煌煌盛世”的渴望压倒了对潜在风险的顾虑。

“准!”朱棣挥笔批复,“着凌云以工部右侍郎衔,总督镇江漕运改良及工坊区营造事宜,江苏布政使司、镇江府衙需全力配合,不得有误!朕,要看的是实效!”

有了这把尚方宝剑,凌云深知,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

初至京口:水土不服的碰撞

凌云带着郭衡、李小柱及一批天工院骨干,轻车简从,抵达镇江。他没有惊动地方,而是先花数日时间,微服走访码头、市集、各类匠作铺户,甚至与漕工、纤夫、小贩交谈。

所见所闻,比南京更为复杂。镇江的繁荣之下,是漕运、盐政、地方豪强、行会帮派等诸多势力犬牙交错的局面。官营的镇江织造局、庞大的漕运码头管理衙门、垄断江上运输的船帮、控制着大量熟练匠户的各种行会……每一个都不是易与之辈。

当凌云亮明身份,召集镇江府主要官员及各方头面人物商议工坊区事宜时,果然遭遇了软钉子。

镇江知府是一位姓钱的圆滑老吏,言语恭敬,实则推诿:“凌大人奉皇命而来,下官等自当鼎力相助。然,京口闸关系漕运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造之事,还需从长计议,务必稳妥。至于工坊区用地……城郊虽有空地,然其产权复杂,涉及多家士绅祖产,恐需时日协调……”

漕运衙门的官员则更直接:“凌大人,漕运自有漕运的规矩。龙江关之法虽好,但京口水文复杂,潮汐不定,恐难照搬。且闸口运作,涉及数千漕工生计,若骤然改动,引发事端,下官等担待不起啊!”

织造局的管事更是面露难色:“凌大人的新式织机,精巧绝伦。然我局所产丝绸,乃供御用及赏赐,规制、纹样皆有定式,不敢轻易变更工艺,恐失了皇家体面。”

而几位被邀请来的本地大商贾和行会首领,则大多持观望态度,言辞闪烁,既眼馋天工院技术可能带来的利润,又畏惧打破现有利益格局带来的风险,更担心与官府、漕运等旧势力交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