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府书房内,气氛凝重。朱棣面沉如水,周铎则垂手站在一旁,眼观鼻,鼻观心,但嘴角那一丝若有若无的弧度,却透露着他内心的波澜。
“凌云,南方细作之事,你可知晓?”朱棣开门见山,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回王爷,卑职刚听马公公提及。”凌云如实回答。
“哼!”朱棣冷哼一声,“惊雷铳才响了几声,就把豺狼招来了!还是家贼难防!天工院如今树大招风,你这掌院,有何对策?”
周铎适时上前一步,躬身道:“王爷,臣以为,当务之急,乃是加强管控,防微杜渐。天工院,尤其是‘云枢阁’,关系军国重器,岂能如市集般任人窥探?臣再次恳请,派遣得力文官入驻天工院,协理事务,严查出入,以确保万无一失!”
凌云心中冷笑,知道这是周铎借题发挥,欲夺管理权。他深吸一口气,朗声道:“王爷明鉴!细作窥探,罪在彼辈,而非我天工院创新之过。若因噎废食,为防细作而扼杀研发,无异于自断臂膀。卑职已加强内部管控,实行区域隔离、物料严管、人员清查。然,技术之进步,需集思广益,需实践验证,若层层设卡,事事报批,则灵光尽失,效率全无,‘惊雷铳’、‘虎蹲炮’何以能迅速成型,助王爷破敌?”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实际成果。提到“虎蹲炮”,朱棣的神色稍缓。这门新炮的试制成功,确实让他看到了轻型化、标准化火器的巨大潜力。
“虎蹲炮…进展如何?”朱棣问道,语气缓和了些。
“回王爷,首门样炮已通过测试,性能稳定,机动性良好。卑职正全力组织量产,力争一月内装备前锋各营。”凌云趁机汇报。
朱棣沉吟片刻,目光在凌云和周铎之间扫过,最终摆了摆手:“罢了。管控要加强,但研发不能停。凌云,你需给孤立下军令状,确保核心技艺绝不外泄!周卿,你负责协调各方,加强对北平城乃至北地各匠坊的盘查,凡有私通南方、窥探军机者,格杀勿论!至于派驻文官之事…容后再议。”
各打五十大板,但暂时保住了天工院的自主性。凌云知道,这完全是凭借近期一连串的技术成果换来的脆弱平衡。
退出王府,凌云心情沉重。外有强敌窥伺,内有政敌掣肘,天工院的发展环境愈发复杂险恶。
回到天工院不久,那名负责监视外围的心腹学徒带来了一个更令人不安的消息:在清理那名已被处置的南方商人张广财的临时住处时,发现了一些烧毁的信件残片,经过仔细拼接辨认,其中几个模糊的字眼令人心惊——“倭刀”、“火术”、“合作”……
“倭刀?火术?”凌云瞳孔骤缩。难道江南的势力,不仅与海外番商有染,还可能牵扯到倭寇?如果对方能整合江南的财力物力、海外的信息渠道,甚至可能包括倭寇的凶悍战力,那将是一股极其可怕的力量。他们对先进火器技术的渴望,其目的恐怕就不仅仅是仿制自保那么简单了。
就在这内忧外患交织的时刻,那名之前发现废料异常的老军户,又偷偷找到凌云,递给他一小块用破布包裹的、黑乎乎的东西。
“凌先生,这是小老儿前几日在清理那商队停留过的客栈马厩时,在草料槽底下发现的…看着不像咱们这儿的东西…”老军户怯生生地说。
凌云接过那物事,入手沉甸甸,表面粗糙,像是某种矿石或熔炼后的渣滓。他仔细辨认,心头猛地一跳!这…这似乎是含有较高锰元素的矿石残渣?在这个时代,锰矿通常不会被有意识别和使用,但其对提高钢材硬度和耐磨性的作用,作为机械工程师的凌云再清楚不过。难道南方或者海外,已经有人在尝试使用特殊的合金添加剂了?
这个发现,让那封拜帖中“海外奇珍异术”的说法,似乎多了几分可信度。
当晚,凌云独自在灯下,再次展开那封江南来信的抄件(原件已交由马三宝)。“妾身不才,愿为桥梁……” 落款处的齿轮印记,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这一次,他注意到齿轮的中心,似乎还刻有一个极细微的、类似船舵的图案。
江南的风,带着暖意,也带着海水的咸腥和未知的危险,已经吹到了北平城下。这风信,不再是简单的试探,更像是一张逐渐展开的、错综复杂的网。
凌云意识到,他不能仅仅被动防御。或许,有必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一种极其谨慎的方式,去触碰一下这张网,看看网的另一端,究竟连着怎样的存在。但这一步,该如何走,才能不至于引火烧身?
他推开窗,望着南方沉沉的夜空,心中已有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雏形。他需要和马三宝进行一次更深层次的密谈,也需要“云枢阁”尽快拿出更多足以震慑内外、巩固地位的成果。
惊雷已响,余波未平,而一场跨越地域与技术界限的暗战,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