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蚀”表现出的模仿能力,如同在灰烬堡垒的防御阵线上点燃了一道无声的警报烽火。这不再是单纯的力量对抗,而是演变成了一场在规则层面上的、动态的 **“智力博弈”** 。敌人不再是一股盲目的自然力量,而是展现出了一种冰冷的、基于效率的“学习”本能,它会记住成功的侵蚀模式,并复制、改良。
堡垒的防御网络压力骤增。原本稳定的规则谐振频率不得不进行动态轮换,如同不断更换密码锁。“共轭晶石”节点需要更加频繁地进行自适应调整,以应对“锈蚀”试图寻找共振弱点的试探性冲击。能量消耗再次攀升,整个防御体系的运维复杂度上了数个台阶。
“它在‘学习’我们,”枢在战情分析会议上,意识流中充满了严峻,“虽然目前还很笨拙,但其学习速率……正在缓慢提升。它像一种拥有集体智能的规则病原体,在对抗中不断进化。”
这种进化模式,与κ警告的“回声”形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呼应。堡垒自身在努力打破“回声”寻找“变量”,而它们的敌人,却似乎精于利用“回声”——模仿、复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我们不能陷入被动的频率轮换和补丁升级,”夜莺断言,“那最终会变成一场我们注定会输的消耗战。我们必须利用我们刚刚领悟的‘变量’思维,创造出它无法简单模仿,或者模仿了反而会对其自身构成伤害的东西。”
“变量研究所”的工作被赋予了最高的实战优先级。他们的思辨不再局限于理论,而是直接与防御指挥中心对接,将各种基于“创造性适应”理念的、看似离奇的防御策略,投入小范围的实战测试。
一些策略失败了,甚至适得其反,为“锈蚀”提供了新的学习样本。
但也有一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他们尝试构建了一种 **“自指性规则陷阱”** 。在防御网络的某些非关键节点,他们故意设置了一些结构精巧、但内部蕴含轻微逻辑悖论的规则结构。当“锈蚀”模仿并复制这种结构用于渗透时,其复制体内部的逻辑悖论被放大,导致该局部的“锈蚀”规则流发生了短暂的自我冲突和内耗,反而削弱了其侵蚀力度。
又如,他们利用“活性金属”和“生命源质”的特性,培育出了一种 **“规则免疫记忆体”** 。这种特殊的节点在遭受某种特定模式的“锈蚀”侵蚀后,会记录下该模式的规则特征,并在下一次遭遇时,主动调整自身结构,产生一种类似“抗体”的规则排斥场,虽然无法完全免疫,却能显着提高对该特定模式的抵抗力。
这些策略的核心,不再是硬碰硬的对抗,而是将防御体系本身,变成一个能够 **“从对抗中学习”、“动态进化”** 的活系统。它开始具备某种粗糙的“免疫系统”特征。
然而,“锈蚀”的进化速度同样惊人。在经历了初期几次“陷阱”和“免疫”的挫败后,它似乎调整了策略。它不再盲目模仿所有探测到的规则结构,而是开始进行某种“筛选”和“试探”,甚至会故意用次要的规则流去触发可能的陷阱,再用主力攻击未被触发的区域。它的行为模式,愈发显得……**狡猾**。
这场规则层面的军备竞赛,没有硝烟,却同样惊心动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