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号向k发送的、关于“织网者”与“终末回响”的加密摘要,如同石沉大海。远方的“星点”依旧保持着稳定的光芒与呼吸般的脉动,没有任何直接回应。这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回答——k知晓他们已触及核心,并且默许,甚至可能乐见其成。
没有指引,没有警告,只有一片留白的寂静,等待着他们自己去填充。
“基石”号并未急于深入规则奇点那更危险的区域,而是如同蛰伏的猎手,停留在相对安全的边缘地带,全力消化着从“时空疤痕”中获取的古老知识。对“织网者”技术理念碎片的解析,成为了压倒一切的重心。
这些碎片如同散落一地的、来自高等文明的积木,每一块都蕴含着超越堡垒现有认知的规则结构。枢的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着拼凑与理解,过程缓慢而艰难,但每一点进展都带来巨大的启发。
他们发现,“织网者”对规则的理解,远不止于“界面”或“共鸣”。他们似乎掌握了一种更为根本的、被称为 **“规则编织”** 的技术。这种技术并非强行对抗或引导规则,而是像处理丝线一样,能够将不同的规则脉络进行拆解、梳理、再重新组合,形成全新的、稳定的规则结构,用以修复宇宙中自然产生的或文明活动造成的规则“破洞”与“皱褶”。
这与灰烬堡垒的“融汇科学”在理念上有着某种奇妙的共鸣,但层次更高,更加主动和精密。“融汇”更像是不同规则体系的共存与调和,而“编织”则是在创造新的规则织物。
“如果我们能理解哪怕最基础的‘编织’原理,”枢在一次内部研讨中,意识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们对‘锈蚀’的对抗将不再局限于防御和引导,甚至可能进行局部的……**规则修复**!就像用新的丝线去修补一块被腐蚀的布料!”
这个前景令人振奋。他们开始尝试将解析出的、最粗浅的“编织”概念,与自身的“共轭晶石”网络和“界面共鸣”技术相结合。实验在“基石”号内部高度隔离的微型规则场中进行,失败率极高,但偶尔成功的案例显示,他们确实能够对模拟的、极小范围的“锈蚀”规则损伤,进行极其短暂且不稳定的“规则缝合”。
希望,如同在深邃黑暗中摇曳的烛火,虽微弱,却顽强。
\\---
就在研究进入最关键的攻坚阶段时,负责广域规则监听的小组,捕捉到了一个极其异常的信号。
这个信号并非来自k,也非来自规则奇点内部,而是源自……**更遥远的、星图上未曾标注的深空**。
信号本身微弱到几乎湮灭在宇宙背景噪音中,但其编码方式却让所有分析人员瞬间警觉——它同时包含了 **“织网者”古老语法的某些特征片段**,以及一种……与“锈蚀”规则波动存在某种诡异 **“镜像对称”** 的、冰冷的秩序!
这太不寻常了!“织网者”的技术给人的感觉是温暖、有序、充满生机的创造与维系。而“锈蚀”则是冰冷、混乱、趋向毁灭的拆解。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规则特质,怎么会融合在同一个信号里?
信号的内容经过艰难的放大和破译,最终呈现出来。它并非语言,也不是技术蓝图,而是一组极其复杂的、**多维时空坐标**。
这组坐标指向规则拓扑星图上的一片绝对的“黑暗”区域,那里没有任何已知的规则结构或物质分布,仿佛宇宙的一块空白补丁。坐标本身还附带了一系列复杂的规则参数,描述着一种……极度不稳定的、高维度的 **“规则裂隙”** 环境。
这就像一个来自深渊的邀请,或者说,一个标记着“危险禁区”的路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