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远航的基石(1 / 2)

k的指引,如同在灰烬堡垒平静的湖面下引爆了一颗深水炸弹。波澜并非瞬间掀起巨浪,而是以一种沉重而不可抗拒的方式,席卷了文明的每一个角落。离开太阳系,前往未知的规则拓扑节点——这不再是战略选项,而是k以超越理解的方式,为他们划定的下一步轨迹。拒绝?他们甚至无法确定这是否是一个可以拒绝的“邀请”。

最高评议会的争论焦点,迅速从“去不去”转向了 **“如何去”** 以及 **“留下什么”**。

远征,意味着需要一艘能够承载文明精华、穿越规则拓扑复杂区域、并能在目的地独立生存与探索的 **“星舰”** 。这艘星舰,必须是灰烬堡垒科技的集大成者,是移动的、强化的堡垒缩影。

“熔炉”协议再次升级,进入了 **“方舟”** 阶段。几乎所有非必要的资源与产能,都被投入到这艘被命名为 **“基石”** 的星舰的建造中。建造地点选在了火星轨道附近一片相对空旷的星域,那里既远离地球可能残留的脆弱生态,又能得到堡垒本体的远程支援。

“基石”的设计,完全超越了传统的航天器概念。它没有流线型的外壳,其主体结构更像是一个不规则的多面体结晶,表面完全由高度优化的“共轭晶石”网络覆盖,内部则以“活性金属”为骨架,构筑出能够随规则环境动态调整的内部空间。它的核心动力,并非聚变引擎或曲率驱动,而是基于“秩序之源”原理放大和优化而来的 **“规则谐振推进器”**——通过主动与宇宙底层的规则膜产生可控谐振,实现亚空间意义上的“移动”。它的导航系统,则完全依赖于对k所赠星图的解析,以及自身对规则拓扑的感知。

建造“基石”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堡垒现有“融汇科学”体系的一次极限压榨与整合。无数技术难题在集体智慧下被攻克,其本身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不断进化的实验平台。

\\---

与此同时,关于“留下什么”的讨论,同样深刻而沉重。

堡垒本体,这个承载了文明从废墟中重生所有记忆的家园,不可能,也不必要整体迁徙。它将继续停留在太阳系,作为文明的根基地、最终的避难所,以及……或许也是应对“锈蚀”威胁的永久前线。

那么,谁去?谁留?

这并非简单的选择。远征“基石”需要最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意识调控师,以及足够多样化的基因库和文化信息库,以确保在未知之地能延续并发展文明。而留守堡垒,则意味着承担守护家园、维持文明火种不灭的重任,可能将长期面对“锈蚀”的持续压力和未知变数。

最终,一套复杂的遴选机制在“深根”网络中建立起来。它综合考量个体的专业能力、意识适应性、心理稳定性以及个人意愿。没有强迫,只有基于文明存续最高利益的筛选与协调。

夜莺,作为文明的最高领袖和“融汇科学”的灵魂人物,她的位置毫无疑问在“基石”上。枢及其核心技术团队,也将登舰,负责应对远征途中可能遇到的技术与规则挑战。而岩师,这位象征着文明根基与沉稳的老者,则主动请缨留守堡垒。

“家园需要守护,根需要深扎。”他的意识平静而坚定,“你们去探索星空,寻找新的可能。我们在这里,确保无论你们走多远,都有一个可以回来的地方。”

这种分工,带着一种悲壮而理性的决绝。

\\---

在“基石”紧张建造和人员遴选同步进行的同时,对k所赠星图的解析工作也取得了关键进展。研究团队终于初步破译了那个目标节点的规则拓扑特征。那并非一个物质密集的区域,更像是一个宇宙规则脉络的 **“交汇点”** ,一个天然的规则敏感区域。在那里,规则的结构更为“稀薄”或“活跃”,更容易观测到深层的宇宙规律,也更容易……受到“锈蚀”之类规则异常的影响。

k指引他们去那里,目的似乎更加清晰:那里是一个绝佳的 **“观测站”** 和 **“试炼场”** 。既能让他们接触到更高层次的规则现象,加速文明成长,也可能让他们更直接地面对来自“锈蚀”主体或其他未知规则存在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