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回响与抉择(2 / 2)

这既展示了堡垒的存在与技术特质,表达了“我们已注意到你”的信息,又没有暴露堡垒的精确位置和能量特征,保留了极大的战略模糊性和安全缓冲。这是一种谨慎的自信,是沉默中的低语。

\\---

计划迅速被执行。在完全屏蔽的深层实验腔内,三座“秩序之源”装置被调整到特定频率,在数百名研究员意识同步引导下,开始共鸣。一股稳定、平和、带着灰烬堡垒独特“签名”的秩序波动,如同投入静水中的一颗露珠,在有限的范围内荡漾开来。它没有对外释放任何能量,但其存在本身,就是对那片时空规则背景的极细微“着色”。

整个过程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然后平稳结束。没有发生任何异常。探测器持续监控着小行星带外侧的那片空域,没有任何新的规则扰动出现。

仿佛之前的信号,真的只是一次意外的、无人接收的呼喊。

然而,在回应结束后的第七个标准时,一直严密监控“观察目标-k”的传感器小组,传回了一条让所有人心弦一紧的信息。

“k”的加密信息流,出现了一次极其短暂但清晰可辨的**模式切换**。

它不再是之前那种一成不变的、仿佛背景噪音般的重复信号。在不到十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其信息编码结构变得更加复杂,隐约呈现出一种……类似于应答协议的框架,但随即又迅速恢复原状。

变化细微到了极致,若非堡垒对它的监控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建立了极其详尽的基线模型,几乎不可能发现这一闪而逝的异常。

“k”……对堡垒的“秩序谐振”演示产生了反应?

它并非没有关注太阳系内部?它捕捉到了那次精心设计的、非指向性的回响?并且,它理解了其中的含义,甚至试图做出某种形式的……回应?

这个发现,让整个灰烬堡垒的高层瞬间意识到,他们面对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沉默的观察者。

它是一个耐心十足、感知敏锐、并且懂得“交流”的对手(或邻居)。

星空之下的棋局,似乎因为灰烬堡垒这谨慎的一步,悄然落下了一颗新的棋子。沉默已被打破,尽管双方使用的,都是一种超越常规语言的、更为深邃的“语法”。

下一步,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