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绿了天下城 “人体感应田” 的麦苗,田旁 “人体共鸣碑” 上的 “人境同源,感则共鸣” 刻字还沾着晨露。可风漠部落的阿沙宝却蹲在田边,将掌心紧紧贴在土壤上,眉头拧成了疙瘩 —— 按 “人体共鸣感应法”,他本该清晰感受到麦苗根部的振动,可今天无论怎么专注,指尖只有一片模糊的麻意,连 “每秒 3 次” 的强振动都变成了微弱的 “每秒 1 次”,若不是阿沙爷爷提醒 “麦苗叶片已开始卷曲”,他甚至以为土壤状态正常。
“怎么会感应不到!” 阿沙宝的掌心因用力按压而发红,“以前贴上去就能感觉到,现在连振动的方向都分不清,再这样下去,养分都不知道该什么时候加!” 雾沼部落的阿雾宝也举着沼生草赶来,她将鼻子凑近草叶,反复深呼吸,却只能闻到淡淡的土腥味,完全分辨不出 “清香味” 与 “腥味” 的区别 —— 沼生草的叶片已开始发蔫,根部缠着的岩粉团跳动频率明显加快,可她的嗅觉像被蒙了一层薄纱,连最基础的湿度判断都做不到。
“我的鼻子不管用了!” 阿雾宝揉了揉发酸的鼻尖,“以前一闻就知道沼泥湿度过高,现在连土腥味都变得模糊,岩粉团乱跳都闻不出来,沼泥都快板结了!”
争吵声中,岩林部落的阿石宝扛着块岩片跌跌撞撞跑来。他将耳朵紧紧贴在岩片上,连呼吸都放轻了,却只能听到微弱的 “嗡嗡” 声,完全分不清 “脆声” 与 “闷声” 的差异 —— 岩片上的苔藓已开始成片发黄,岩缝里的矿物质渗出量明显减少,可他连 “岩片是否发凉” 都判断不准,只能靠指尖的触感勉强感知到一丝凉意。“听力也失灵了!” 阿石宝的耳朵因长时间贴在岩片上而发红,“以前能听到矿物质流动的声音,现在什么都听不清,岩脉都快变成‘哑脉’了!”
河泽部落的阿浪和阿浪宝更崩溃,阿浪宝将手指伸进河水里,反复感受水流,却只能捕捉到 “涩感”,分不清 “滑感” 与 “涩感” 的细微差别 —— 河水里的微生物已开始聚集在角落,滤水芦苇的孔洞也因泥沙堆积而变小,可他连 “水流速度是否变慢” 都判断不出;阿浪试图通过气味分辨微生物状态,却只能闻到浑浊的水味,连 “腥味” 都闻不出来,河水已开始泛着淡淡的灰色,麦苗根须都因缺水而发脆。
“感应阈值变高了!” 阿浪的声音带着焦虑,“以前轻微的信号都能感应到,现在只有强信号才能勉强察觉,再这样下去,我们连生态异常的前兆都抓不到,天下城的生态要完了!”
龙弈走到人体感应田旁,将掌心贴在土壤分层最明显的区域 —— 指尖能感受到微弱的振动,却比实际麦苗需求的振动频率慢了一半;他又将耳朵贴在岩片上,仔细分辨后,才捕捉到隐藏在 “嗡嗡” 声里的 “闷声”,像被一层厚厚的土壤包裹;再将鼻子凑近河水,在浑浊的水味中,终于闻到一丝极淡的 “腥味”,若不极致专注,根本察觉不到。他突然意识到,生态信号没有消失,而是 “感应阈值提升” 了 —— 人体对生态的感知灵敏度需要通过刻意培育才能匹配新的信号强度,而年轻辈因缺乏长期训练,已完全跟不上阈值提升的速度。
“不是我们的感官失灵了,是生态在‘考验’我们的感应力。” 龙弈的声音让混乱的人群安静下来,“感应不是‘天生就会’的能力,需要像培育作物一样,通过训练慢慢变强 —— 我们要建‘感应培育图谱’,让老辈带着年轻辈,从基础的感知训练开始,重新培育与生态对话的能力,而不是靠天生的灵敏度。”
更糟的是,当天上午,人体感应田旁的 “感应培育榜” 被人涂了泥:成年人们在 “刻意训练” 旁画了个叉,写着 “太费时间,来不及”,年轻辈在 “阈值提升” 旁画了个哭脸,写着 “根本感应不到”,老辈们则在 “代际断层” 旁画了个问号,写着 “我们的经验教不了年轻人”—— 人体共鸣体系第一次因 “感应阈值提升与代际断层” 陷入全域危机。
阿蛊蹲下身,将掌心贴在土壤上,闭上眼睛,专注感受片刻后,开口道:“巫蛊部落的古籍里记着‘感力需育,如苗需肥’!感应力像麦苗一样,需要每天训练才能变强,老辈的经验要转化成‘训练方法’,才能帮年轻人提升灵敏度!”
阿豆拉着阿沙、阿雾等老辈跑过来,手里拿着用树皮做的 “训练草稿”,上面画着不同感官的训练步骤:“我们发现,土壤振动感应可以用‘陶片振动练习’—— 将不同频率的陶片放在土壤上,练习分辨;岩片声音感应可以用‘竹筒传声练习’—— 在竹筒里放不同的物体,练习听声辨物;河水气味感应可以用‘陶碗气味练习’—— 在陶碗里放不同状态的河水,练习闻味分辨!”
“我们不用再依赖天生的感应,要主动培育感应力!” 龙弈指着训练草稿,“今天,我们一起创‘感应培育图谱’,分阶段训练感官灵敏度,再建‘代际感应传承营’,让老辈手把手教年轻辈,把感应力变成能传承的能力,行不行?”
阿沙宝试着用 “陶片振动练习”—— 阿沙将每秒 1 次、2 次、3 次的陶片放在土壤上,让他闭眼分辨,一开始只能分清每秒 3 次的强振动,练习半个时辰后,终于能勉强分辨每秒 2 次的振动,他立刻点头:“训练真的有用!我能分清振动频率了!” 阿雾宝也附和:“我试试气味练习,说不定能重新闻到沼泥的味道!”
“感应培育行动” 立刻展开,分了 “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 “基础感官训练”—— 全族分成四个 “培育小组”,老辈带着年轻辈,从基础感知开始训练:
土壤振动培育组(风漠 + 雾沼):阿沙设计 “陶片振动梯度训练”—— 用陶片模拟每秒 1 次(弱)、2 次(中)、3 次(强)的振动频率,让年轻辈闭眼分辨,每天练习一个时辰,直到能准确分辨 0.5 次的频率差异;同时加入 “土壤分层触摸练习”—— 用不同湿度的土壤分层堆积,练习通过触感分辨分层湿度,从 “干 - 湿” 两分到 “干 - 中 - 湿” 三分,逐步提升难度;
岩片声音培育组(岩林 + 风漠):阿石设计 “竹筒传声训练”—— 在竹筒里分别放入岩粉、矿物质、菌丝,让年轻辈听声辨物,从 “能分辨有无” 到 “能分辨种类”,再到 “能分辨数量”;同时加入 “岩片温度梯度练习”—— 用不同温度的岩片(微凉、凉、冷),练习通过触感分辨 0.5c的温度差异,每天练习一个时辰;
河水气味培育组(河泽 + 雾沼):阿浪设计 “陶碗气味梯度训练”—— 在陶碗里分别放入正常河水(清香)、微生物减少河水(淡腥)、微生物死亡河水(浓腥),让年轻辈闻味分辨,从 “能分辨浓腥” 到 “能分辨淡腥”,再到 “能分辨清香与淡腥的差异”;同时加入 “水流速度练习”—— 用不同粗细的竹筒放水,练习通过手指触感分辨水流速度差异,从 “快 - 慢” 两分到 “快 - 中 - 慢” 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