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全域生态链(2 / 2)

“全域生态链行动” 立刻展开,分了 “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 “图谱绘制与关联学习”—— 孩子们和成人一起完善 “全域生态链图谱”:用红线标注风漠与岩林的关联(沙粒湿度→岩屑量),蓝线标注雾沼与河泽的关联(露水蒸发→微生物活动),褐线标注岩林与河泽的关联(岩片裂纹→微生物分解),绿线标注风漠与雾沼的关联(风蚀程度→沼泥透气性)。每个部落都要记住自己的 “关联部落” 和 “关联数据”,比如风漠要记 “岩林的岩屑量不能超过沙粒的 1 成”,雾沼要记 “河泽的微生物活动不能低于 110 次”。

阿雾学记关联数据时,总担心记混雾沼与河泽的关联,阿雾宝就教她用彩绳串珠:“奶奶,蓝色珠子代表露水,绿色珠子代表微生物,串 1 颗蓝珠对应 10 颗绿珠,就不会错了。” 阿雾按这个方法记忆,很快就掌握了关联标准。

第二阶段是 “链条平衡维护”—— 针对风蚀带岩屑,风漠部落按图谱关联,往沙堆里加少量沼泥,提高沙粒湿度,同时帮岩林清理岩片上的裂纹,减少岩屑混入;针对沼泥板结,雾沼部落引河泽的水软化沼泥,同时帮河泽通风,增加微生物活动;针对岩片裂纹,岩林部落让河泽的微生物分解矿物质,同时帮风漠监测岩屑量;针对微生物减少,河泽部落用风漠的新鲜空气通风,同时帮雾沼增加露水蒸发。

仅四天,生态链的恶性循环就被打破:风漠的沙粒不再带岩屑,雾沼的沼泥恢复松软,岩林的岩片裂纹不再增加,河泽的微生物活动恢复到 120 次以上 —— 平衡监测田的麦苗也慢慢挺直了腰,根须重新向四周伸展。

第三阶段是 “生态链互联机制完善”—— 孩子们和成人一起,在 “生态平衡账本” 里加了 “关联数据页”,每个部落记录自己数据的同时,也要记录关联部落的数据;还建立了 “链条预警队”,每天由一个部落牵头,检查整个生态链的关联数据,比如今天风漠牵头,就要检查岩林的岩屑量、雾沼的沼泥透气性,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关联部落调整。

有一次,雾沼的露水蒸发量比常态少了 0.5 碗,牵头的河泽部落立刻发现,及时引了 0.5 桶水到沼边,没等沼泥板结,就解决了问题;风漠的沙粒湿度刚低了 0.2 成,牵头的岩林部落就提醒他们加沼泥,避免了风蚀带岩屑。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阿沙在记录关联数据时,只记了岩林的岩屑量,忘了雾沼的沼泥透气性,导致沙堆里的沼泥加得太多,反而让沙粒黏结;阿雾在维护链条时,只帮河泽通风,忘了帮风漠监测岩屑量,导致岩屑量悄悄升高 —— 这些 “关联遗漏” 让生态链出现了细微偏差。

阿豆和孩子们想到了办法,他们在每个部落都安排了 “关联监督员”,一人负责记录自己部落的数据,一人负责监督关联部落的数据,两人互相提醒,避免遗漏;还在 “生态链图谱” 旁加了 “关联检查表”,每天检查时,按表核对所有关联项,确保没有遗漏。

春末的时候,“全域生态链图谱” 的效果越来越显着:天下城的生态不再是 “各守一方”,而是 “全域共生”—— 风漠的沙堆旁种着雾沼的沼生草,帮助固定沙粒;雾沼的沼边引着河泽的水,保持湿润;岩林的岩片旁养着河泽的微生物,减少裂纹;河泽的水边吹着风漠的新鲜空气,增加活力。各部落之间再也没有 “你的数据”“我的数据” 之分,只有 “我们的生态链”。

除夕夜,天下城的篝火在平衡监测田旁点燃。阿雾和阿浪一起检查雾沼与河泽的关联数据,阿沙和阿石一起维护风漠与岩林的链条平衡;孩子们举着 “全域生态链图谱”,在篝火旁唱着新的歌谣:“风漠沙,连岩林,岩屑少了沙粒稳;雾沼露,连河泽,微生物多水更清;链相连,心相通,天下生态永太平……”

龙弈站在篝火旁,看着大家共同维护生态链的身影,心里无比坚定:天下城的 “天下”,从来不是靠孤立的数据记录,也不是靠局部的平衡维护,是靠各部落愿意打破认知的壁垒,把 “你的”“我的” 变成 “我们的”,把 “局部” 变成 “全域”。生态链会断,但只要人心相连,就能重新接起;数据会错,但只要彼此帮扶,就能找回平衡 —— 这才是天下城真正的 “共生之道”。

开春的时候,平衡监测田旁立了块 “全域生态链碑”,碑上刻着 “链连全域,共生共荣” 十二个字,碑旁种了片 “生态链共生林”,每棵树都由四个部落的人共同栽种,树下埋着 “全域生态链图谱” 的拓片。每天都有人来这里,检查链条关联、记录共生数据、互相帮助 —— 他们都知道,这里不是某一代人的监测地,是所有愿意以全域视角、共生精神守护生态的人的精神圣地,是真正 “链连天下,永享太平” 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