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罗盘结构(2 / 2)

“生态平衡行动” 立刻展开,分了 “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 “常态数据记录”—— 孩子们和成人一起,为每个部落制定 “常态数据标准”:雾沼部落,露水日均蒸发 5 碗、沼泥湿度 2 成;风漠部落,沙粒湿度 1 成、日均通风 8 次;岩林部落,苔藓日均呼吸 80 次、岩片温度微凉;河泽部落,微生物日均活动 120 次、水流每时辰 3 桶。他们还一起制作 “生态平衡账本”,每个部落都有专属的记录页,每天清晨、正午、傍晚各记录一次数据,偏离常态超过 1 成,就用红炭笔标注。

阿雾学记露水蒸发量时,总担心数错碗数,阿雾宝就教她用陶片做标记:“奶奶,每蒸发一碗,就放一块陶片,到时候数陶片就行,不会错的。” 阿雾按这个方法记录,当天就发现露水蒸发量比常态多了 2 碗,及时给沼泥浇了水,避免了沼生草枯萎。

第二阶段是 “平衡失衡应对”—— 针对雾沼露水蒸发过快,雾沼部落每天清晨给沼边的土壤浇水,保持土壤湿度,让露水蒸发速度恢复常态;针对风漠沙粒湿度太高,风漠部落每天增加通风次数,用木扇扇动沙堆,降低沙粒湿度,避免沙堆发霉;针对岩林苔藓呼吸缓慢,岩林部落用软毛刷清理苔藓叶片上的薄灰,让苔藓恢复正常呼吸,避免岩脉矿物质凝固;针对河泽微生物活动变慢,河泽部落往水里加了少量沼泥,给微生物补充营养,让微生物恢复活力,避免河水变浑。

仅三天,各部落的生态数据就基本恢复常态:雾沼的露水蒸发量回到日均 5 碗,风漠的沙粒湿度降到 1 成,岩林的苔藓日均呼吸恢复 80 次,河泽的微生物日均活动回到 120 次 —— 更让人惊喜的是,之前 “静默” 的动态感知罗盘,也慢慢恢复了反应,只是大家再也不把罗盘当成唯一的标准,而是把 “生态平衡账本” 当成根本。

第三阶段是 “平衡监测机制完善”—— 孩子们和成人一起,在 “生态平衡账本” 里加了 “关联数据页”:雾沼的露水蒸发量与河泽的水流速度关联,露水蒸发快时,河泽要多往沼边引水;风漠的沙粒湿度与岩林的岩片温度关联,沙粒湿度过高时,岩林要提高岩脉温度,帮助风漠通风;岩林的苔藓呼吸频率与雾沼的沼泥湿度关联,苔藓呼吸慢时,雾沼要往岩林输送湿润沼泥,帮助苔藓清理灰层;河泽的微生物活动次数与风漠的沙粒通风次数关联,微生物活动慢时,风漠要增加通风,给河泽补充新鲜空气。

他们还在动态感知林旁立了一块 “平衡公示板”,每天把各部落的生态数据写在公示板上,让所有人都能看到,共同监督生态平衡 —— 有一次,雾沼的露水蒸发量比常态多了 1 碗,河泽的人看到公示后,主动往沼边引了 1 桶水,没等雾沼的人开口,就解决了问题。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阿沙在记录风漠的通风次数时,只记了白天的次数,忘了晚上的通风,导致沙粒湿度在夜间悄悄升高;阿雾在记录雾沼的露水蒸发量时,只记了沼边的露水,忘了沼中央的露水,导致数据比实际少了 1 碗 —— 这些 “遗漏数据” 让生态平衡出现了细微偏差,好在大家通过 “关联数据页” 及时发现:风漠的沙粒湿度高时,岩林的岩片温度没有对应的变化;雾沼的露水蒸发量少了 1 碗时,河泽的水流速度没有对应的调整。

阿豆和孩子们想到了办法,他们在每个部落都安排了 “双人记录员”,一人记录、一人核对,避免遗漏;还在 “生态平衡账本” 里加了 “核对标记”,每天记录完数据后,两人都要在账本上画勾,才算完成记录。阿沙和阿雾按这个方法记录,再也没出现过遗漏,生态数据也一直保持着常态。

秋末的时候,“生态平衡账本” 的效果越来越显着:天下城的生态再也没出现过 “静默失效” 的情况,各部落之间的协作也越来越默契 —— 雾沼会主动给岩林输送湿润沼泥,风漠会主动给河泽补充新鲜空气,岩林会主动帮助风漠提高岩脉温度,河泽会主动给雾沼引水,大家再也不用等 “信号”,而是主动维系着生态的根本平衡。

除夕夜,天下城的篝火在动态感知林旁点燃。阿雾和阿雾宝一起核对雾沼的生态数据,阿沙和阿沙宝一起记录风漠的通风次数,阿石和阿石宝一起清理苔藓叶片,阿浪和阿浪宝一起观察微生物活动;孩子们举着 “生态平衡账本”,在篝火旁唱着新的歌谣:“数露水,知干湿;摸沙粒,晓通风;看苔藓,明呼吸;查微生物,保水清……”

龙弈站在篝火旁,看着大家认真记录生态数据、主动维系平衡的身影,心里无比坚定:天下城的 “天下”,从来不是靠工具感应的信号,也不是靠实时响应的变化,是靠每一个人对 “生态常态” 的坚守,对 “根本平衡” 的守护。信号会静默,工具会失效,但只要我们记得生态的 “常态数据”,记得彼此关联的责任,就没有维系不了的平衡,没有守不住的家园。

开春的时候,动态感知林旁立了块 “生态平衡碑”,碑上刻着 “守常态,维平衡,天下永安” 十二个字,碑旁种了片 “平衡监测田”,田里种着各种能反映生态平衡的植物,田边放着 “生态平衡账本” 的拓片和记录工具。每天都有人来这里,记录数据、核对平衡、互相帮助 —— 他们都知道,这里不是某一代人的监测地,是所有愿意以严谨的态度、协作的精神、敬畏的初心守护生态平衡的人的精神圣地,是真正 “平衡为基,天下永固” 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