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徐达派兵攻打庆阳。在此之前,右副将军冯宗异、参政傅友德听说张良臣叛乱,率领军队从临洮来到泾州,御史大夫汤和也率领他的部队前来会合。到这时,徐达担心他们的党羽相互煽动支援,于是先派兵截断他们的出入之路。平章俞通源率领精锐骑兵攻打西边,都督副使顾时攻打北边,参政傅友德攻打东边,都督佥事陈德攻打南边。
乙卯日,大将军徐达派指挥曹崇护送李思齐到京城,将所缴获的临洮银印一枚、白金五千两、黄金一百两送到陕西行省。
丁巳日,又命令各行省制作一万件有五彩花纹的华美战衣。
辛酉日。诏令凡是应季的新鲜食物,太常寺要先进献到宗庙,然后才进献给皇上享用。
御史中丞章溢去世。章溢,字三益,是处州龙泉人。他刚刚出生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像钟声一样。等到他长大以后开始学习,他的聪颖远远超过常人。章溢生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的侄子章存仁曾经被贼寇抓获,章溢挺身而出进入贼寇当中,用计谋使侄子脱身。当时到处都有盗贼兴起,百姓没有安定的居所,章溢召集同乡百姓组成军队,保卫家乡。龙泉有百姓被贼人误导的,处州路判官出兵,想要将他们全部杀死,章溢劝说元朝的守将石抹宜孙,这些百姓才得以幸免。宜孙因为章溢有才能和见识,让他参与商议军事,章溢跟随他讨伐平定庆元等地的贼寇有功,多次被授官,直至担任浙东元帅府佥事。章溢都推辞不接受,说:‘我只是聚集众人保卫家乡罢了,难道是为了荣誉名声考虑吗?’不久,郡中日益混乱,章溢知道自己无法挽救,就解散了部下,退隐在匡山中,自称匡山居士。等到皇上攻克处州以后,章溢为了躲避战乱逃到福建。庚子年,有人推荐章溢,皇上就派使者带着束帛去征召章溢和青田的刘基等人。章溢闻命后立即出发,到了建康,皇上与他交谈,非常高兴,提拔他为营田司佥事。凡是境内有荒芜不耕的田地,都分给贫民耕种,以方便征收差役和赋税。章溢曾经生病休假,皇上问中书左司都事张来硕说:‘章溢的病好了没有?’来硕回答说:‘因为章溢对他的母亲念念不忘,思念过度才生了病。’当天就打发他回家省亲,还赏赐给他银子和有花纹的丝织品。癸卯年,朝廷开始设置浙东提刑按察司,提拔章溢担任佥事,不久又命令他返回处州,代替总制胡深入朝。甲辰日,胡深出兵温州,命令章溢守卫处州,负责供应军粮。这一年冬天,章溢升任湖广提刑按察司佥事。章溢认为荆襄地区有很多荒地,建议分兵屯田,以控制北方,还没来得及施行,而胡深率领军队进入福建时陷没,处境又陷入惊扰,于是升章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前往镇守安抚。章溢辞谢说:‘边境上的战事,我至死也不会躲避,但是升迁提拔的任命,我不敢接受。’皇上于是下令仍然让他担任佥事。章溢到达后,诛杀了几个带头叛乱的人,民众才安定下来。丙午日,青田人夏青与福建的伪参政范昌大合兵攻打庆元、龙泉。当时官军都戍守在浦城,城中的兵力仅够用来自我防守。章溢召集以前的部下义兵,向他们说明情况,让他们列栅为屯来抵御盗贼,盗贼听说后,不敢来犯。章溢的长子叫章存道,当初以元帅的身份驻守浦城,到这时朝廷特地命令他率领所属军队担任游击。章溢认为父子相继任职是不合适的,请朝廷罢免章存道的职务。皇上不允许,说:“我正要依靠你们父子镇守边疆,怎么能效仿他人避嫌呢?”官军戍守浦城,因为粮草供应跟不上而发愁,皇帝命令浙东行省右丞李文忠和章溢商量对策。李文忠打算用处州的粮食前往供应军队,章溢认为舟车运输不方便,而且军队所抢掠的粮食很多,请求把这些粮食收归官府然后平均分配,军队的粮食因此得以充足。建宁的守将阮德柔派遣使者表示归降,众人怀疑其中有诈。章溢说:‘陈友定占据整个闽地,势必不能容纳他,所以阮德柔是在谋求自我保全的计策,不是欺诈。’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下诏允许德柔以原来的官职驻守本郡。命令下达后,阮德柔果然被陈友定兼并。水军千户任惟渊、朱仲钦一起戍守青田。恰逢盗贼到来,仲钦因为失去援兵而战败,胡深就杀了惟渊。派遣指挥何世明攻打贼寇,将他们打败。这一年冬天,参政朱亮祖率兵攻取温州,章溢调遣世明率军协助他。温州被平定以后,浙东各郡也都被平定了。胡深请求入朝,皇上没有允许。等到浙西平定以后,朝廷就派使者去召他入朝。等到李洎入朝拜见,皇帝对他的嘉奖达到了极点。(皇帝)告知群臣说:“章溢虽然是个儒生,但他们父子在一个地方尽力效劳,他的功劳不在众将领之后。”章溢叩头辞谢,不敢当。
第二天,太祖召见章溢,询问他征讨福建的将领怎么样。当时,御史大夫汤和从海道进军,平章政事胡廷瑞从江西攻入。章溢回答说:‘两位将军前去讨伐,按理来说一定能胜利。’但是福建地区向来信服平章李文忠的威信,如果让李文忠出兵,一起举事,更加容易成功。皇帝认为他说得对。
自从战争开始以来,处州的赋税增加得很多,百姓深受其苦。章溢把这件事告诉了丞相李善长,李善长向皇帝汇报了此事,皇帝下诏书恢复了他们(处州百姓)原来的赋税。浙江行省建造海船,需要大木材,命令处州和各郡共同办理。章溢说:‘处州、婺州的交界之处,被高峻的山岭阻隔,即使有树木铺就的道路,又从哪里出去呢?’章溢极力向行省的大臣进言,制止了这件事。
洪武元年正月,皇上即皇帝位,评定了章溢和刘基的功绩,并拜他们为御史中丞,章溢推辞,皇帝不允许,不久又兼任太子赞善大夫。章溢处理政务注重大局,不拘泥于细枝末节。有人把这件事当作话柄(来议论)。章溢说:“御史台是各部门的表率,担任其官职的人都应当先培养人们的廉耻心,怎么能只以搏击为能呢?”存道曾经率领五千乡兵,跟随李文忠进入福建,福建平定后,行省大臣想要让存道所率领的士兵从海路北上征伐,章溢说:“乡兵本来就是农民,当初答应他们征伐福建,结束后就回归务农,现在又征调他们,这是不讲信用啊。”行省的大臣不同意。章溢于是向皇帝上奏,请求让已经进入福建的军队回到故乡,然后将那些曾经参与过反叛的民众登记为士兵,让他们跟随自己北征。这样一来,就可以一举确立朝廷的恩德和威势了。皇帝高兴地说:“没有你,我不能处理这件事。”章溢接受诏令后就出发了。等到他到达时,母亲已经去世,(章溢)请求朝廷批准他辞官服丧。朝廷没有同意,于是派遣他的小儿子朱存厚回家办理丧事。乡兵集结以后,章存道率领他们向北行进。章溢又上书请求服满三年之丧,皇帝下诏仍然不允许。不久,章溢又一次上书,言辞更加恳切。皇上说:‘我知道他的想法不会改变,但御史台和宪司缺少官员啊。’于是批准了他的请求。存道乘船到达昆山后,自己先进入京城听候安排。皇帝召见他,告诉他说:‘你的父亲侍奉我很久,功劳很多,你如果能立功,就不会牵连你的父亲。’于是朝廷授予他处州卫指挥副使的官职,派他去上党戍守。章溢自从母亲去世后,非常悲痛哀伤,平常总是恍恍惚惚好像自己不能活下去的样子,感染疾病越来越严重,到这时去世了。讣告传来,皇帝非常悲痛,亲自撰写祭文,派遣官员到他家祭奠,当时他享年五十六岁。
绥德、葭州的守将孙知院(孙院判)、孔荣、关二都到大将军徐达那里投降。徐达调遣指挥章存道、朱明等人召集各个镇所的官军,分别守卫该地。
这个月,皇帝下诏追封外祖父为扬王,外祖母为扬王夫人,岳父为徐王,岳母为徐王夫人,并且在太庙的东边建立庙宇,按时祭祀供奉。在这之前祭祀并禀告太庙,之后举行典礼。皇上恭敬地供奉扬王的神主牌位,皇后恭敬地供奉徐王的神主牌位,各自用牺牲和甜酒进行祭祀。我听说古代帝王治理天下,首先要亲近自己的九族,然后才能让天下和平,这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万世不变的道理。我作为亿万百姓的君主,如果不是祖宗积下德行,怎么能达到这个地位呢?自从即位以来,已经修建了太庙,一年四季进行祭祀。只是想到太后的父母,还没有追加尊号,心中感到愧疚。现在命令礼部官员商议,追封皇帝的外祖父陈公为扬王,皇帝的外祖母王氏为扬王夫人,建立宗庙来供奉祭祀。唉!亲属关系越亲近,思念就越深远;报答的恩情越深厚,礼节就越隆重。希望您的在天之灵,能享用这份抚恤。那祭祀的祝词是:外孙皇帝元璋,谨以牲醴庶品,致祭于外祖考陈公,外祖妣王氏曰:‘仰承外家之庇,为亿兆生民主,未伸崇报,每歉于怀。’现在考察典章礼仪,追封外祖父为扬王,外祖母为杨王夫人。然而,从前的帝王对待外族,都进行封爵、追封,却没有建立庙宇来祭祀他们的。只有我的外祖父和外祖母没有后人祭祀。元璋因为外孙与自己亲连骨肉,所以建立庙宇来进行祭祀之事,希望彰显报答本源的诚意。
徐王的诰命中说:“听说拥有天下的人,不仅要追尊自己的祖宗,还要让自己的外戚显贵荣耀,这是国家的典章礼仪。朕刚刚登基大宝,册立皇后,感念她的辅佐之功,推及她的亲生父母。她的父亲马公,是宿州的世家大族,在家中积德行善,培养出了这样的贤德之人,这是上天赐予的良缘。如今她已经成为了皇后,要为国家的教化做出贡献,这是因为她积累了善德,所以是很合理的。可以追封(她)为徐王夫人。诰书说:‘我认为皇后德行贤良,母仪天下,都是因为早年接受了母亲的教诲,才会有这样的成就,因此应当追本溯源,为皇后的母亲加恩。’皇后的母亲郑氏,早年就贞洁贤淑,嫁给善良之人,生下贤德的女儿,来与我相配,那么尊崇报答皇后的家族,是礼义上应当做的。况且母亲的尊贵是因为女儿,妻子的爵位是跟随丈夫,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现在也应该以此为准则。可以追封(她)为徐王夫人。孝女皇后马氏,谨奉皇帝的命令,用牲畜、甜酒等各种祭品,向先父马公、先母郑氏进行祭祀,(我)仰仗承受父母养育的深厚恩情,(如今得以)在中宫正位(成为皇后),报答本源(父母养育之恩)的诚意,常在心中深切思念。现在皇帝追封父亲为徐王,追封母亲为徐王夫人。前代女子成为皇后的,追封父母,在礼仪中是有的,但还没有立庙来供奉祭祀。皇帝想到我的父母没有子嗣继承香火,所以立下宗庙,让我来供奉祭祀,以昭显亲近亲人的道义。
扬王姓陈,世代是扬州人,南宋末年跟随大将军张世杰,护驾祥兴帝驻在南元。至元十六年春天,张世杰与元军交战,军队战败,很多人溺水而死。扬王所乘坐的船也被大风击破,幸而到达岸边,(他)和同伴们垒起石头架锅煮饭吃,不久粮食就吃完了。同一队伍中的人听说髑髅山有一匹死马,想要前去割下它的肉煮来吃。扬王还没来得及出发,就疲惫至极地睡着了。梦中有一个白衣人对他说:“你千万不要吃马肉,今天夜里会有船来载你离开。”扬王醒来,不相信(梦中之事),不久又睡着了,(所做的)梦和之前一样。当时将近半夜,扬王在睡梦中仿佛听到摇橹的声音,有一个穿着紫色衣服的人,用手杖触碰他的大腿,说:‘船到了,为什么不起来?’扬王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忽然在船上,见到了之前侍奉的统领官,当时统领已经投降了元朝将领。元朝的将领担心船太重,凡是有来归附的人,船一重就把归附的人扔到水里。统领怜惜扬王,急忙把他藏在船板了几天,元军将领知道了这件事,想把扬王抓起来扔到海里,忽然刮起了飓风,船像转轮一样盘旋,元军将领非常害怕。统领欺骗元军将领,说扬王有奇异的法术,(向元军将领)禀明情况后将扬王放了出来。扬王仰面向天叩击牙齿,不久风浪就平息了。元朝的将领喜欢吃喝,扬王复又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于是得以回到扬州。过了很久,全家又搬到盱眙县的津里镇。扬王没有儿子,有两个女儿,长女嫁给了季氏。次女是淳皇后。扬王将季氏的儿子作为继承人,九十九岁去世,葬在盱眙,到这时被追封为扬王。
徐王,姓马,是宿州闵子乡新丰里人。(他)性格刚正耿直,爱护他人,喜欢施舍,救济他人的急难,就好像怕来不及(去做)一样。看见别人做不仁义的事,就启发开导教育他,乡里的人都称他为德高望重的人。元末,徐王为了躲避仇家,全家迁徙到了定远。到了江、淮地区起兵的时候,马公计划回到宿州,就把女儿托付给定远人郭子兴,让他抚养女儿当作自己的女儿。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被安葬在宿州的闵子乡。后来郭子兴自称元帅,招募乡民为士兵,占据濠州,见到朱元璋后觉得他与众不同,就把自己托付的女儿嫁给了他,这就是孝慈皇后,到这时被追封为皇后。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