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热情大学生的温润沉稳教授(11)
周子瑜听到墨宸的话,连忙凑过来,他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布料残片,眼神专注而认真。
“这是桑蚕丝的纹路,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能使用。而且你看这里,”他指着残片边缘的污渍,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像是被火烧过的痕迹。”
墨宸忽然想起鼎身的烧灼痕迹,心中灵光一闪:“和祭祀时的火焰有关?”
“很有可能。”周子瑜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仿佛发现了宝藏一般,“当年发掘记录里没提过这卷绳子,说不定是从鼎身上掉下来,被当成无关杂物收起来的。”
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把麻绳和布料残片送去做成分分析。当结果出来时,连见多识广的老研究员都不禁吃了一惊。布料上的染料成分,与文献记载中“祭天礼器”专用的“玄纁”之色完全吻合,而麻绳上的铜锈,更是与青铜鼎的锈层成分一致。
“这就对上了。”周子瑜拿着分析报告,手指微微发颤,那是激动与喜悦的颤抖。“我导师当年说过,‘以器祭天’时,鼎要用玄纁色的丝帛包裹,再以麻绳捆扎,象征‘天地方圆’。这些细节,补刻铭文时都被刻意抹去了。”
墨宸静静地看着他眼里闪烁的光芒,那光芒比初见时任何一次都要明亮,仿佛是心中的执念被点燃。他忽然明白,所谓的执念,从来都不是困住人的枷锁,而是支撑人不断前行的光,引领着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真相。
离开工作站的前一天,他们再次来到了那处探方。夕阳的余晖正洒落在坑底,将黄土染成了金红色,仿佛一幅绚丽的画卷。周子瑜缓缓蹲下身,伸出手抓起一把土,任由细沙从指缝间缓缓溜走。
“我导师当年就蹲在这里。”他轻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怀念,“他说这土里有时间的味道。”
墨宸也跟着蹲下来,抓起一把土。干燥的黄土带着阳光的温度,细细感受,确实仿佛藏着千百年的故事,每一粒细沙都像是一个时光的密码。“现在他应该能闻到答案的味道了。”
周子瑜转过头,看着墨宸,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眼角的纹路里盛满了夕阳的光。“嗯,他应该能闻到。”
回去的路上,车窗外的风景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不断地倒退,仿佛是一本翻页的史书,记录着他们的点点滴滴。
墨宸靠在椅背上,静静地看着身旁闭目养神的周子瑜,心中思绪万千。忽然觉得这段路好像走了很久,久到仿佛经历了一生的沧桑;又好像只是一瞬,一瞬之间,他们已经携手走过了那么多的风雨。
回到博物馆时,修复室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宁静。那只青铜鼎的真品被精心安置在新的展柜里,旁边摆放着复制品和星象图解说。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展柜前驻足停留,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这段跨越三千年的秘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神秘的商周时代。
周子瑜的课上,他偶尔会提起这只青铜鼎。他站在讲台上,神采奕奕地说起那些神秘的星象符号,说起那些补刻的痕迹,眼里闪烁着的光芒,总是让学生们深深着迷。
而墨宸,总会静静地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专注地看着他的背影,就像多年前那个青涩的本科生,满心崇敬地仰望他。只是这一次,眼里再没有了曾经的隔阂,只剩下了然与温柔,仿佛他们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彼此的灵魂早已紧紧相连。
深秋的一个午后,阳光透过高窗,洒下斑驳的光影。墨宸正在认真地整理资料,周子瑜迈着轻快的步伐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两张票。“周六有场商周青铜器特展,一起去?”
墨宸接过票,看着上面的日期,忽然嘴角上扬,露出一抹会心的笑容。那是他当年提交保研申请的日子,仿佛是命运的巧妙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