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静等大鱼上钩(1 / 2)

沁源县以南,滕家庄。这个藏匿在太行山褶皱里的小村庄,此刻成为了新一旅南下主力的临时神经中枢。

村内最大的院落被征用为指挥部,进出的都是神色凝重的参谋和传令兵,空气中弥漫着地图、汗水和隐隐的火药味。

李云龙站在一张临时拼凑起来的木桌前,桌上铺着尖刀大队精心绘制的地形草图。

围在桌边的,是此次南下伏击集群的所有核心主官:一团团长张大彪,二团长沈泉,炮兵营长王承柱,骑兵营长孙德胜,尖刀大队队长林骁,以及被特批参战、一脸兴奋的特务营营长小六子。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骁身上,等待着他带来关乎此次行动成败的关键情报。

李云龙用烟斗敲了敲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沉声道:“林骁,别卖关子了,把你肚子里那点干货都倒出来!把你侦查到的敌情,还有那几个‘好地方’,都给老子说清楚!”

“是,旅长!”林骁上前一步,面容冷峻,眼神锐利如鹰。他拿起一根细木棍,指向草图上几个被重点标记的区域。

“旅长,各位团长,根据我们尖刀大队连日来的渗透侦察,目前可以确定几个极佳的伏击地点,都是日军回援部队极有可能经过的咽喉要道。”

他的木棍首先点在洪县以东约二十里的一片区域:“这里,将军岭。

地势险要,一边是陡峭的山岭,中间是一条河谷,同蒲铁路和一条主要的公路并行从这里穿过。鬼子无论是通过铁路运兵,还是沿着公路快速机动,此地都是必经之路。

山路狭窄,利于我军火力集中,侧面山岭便于隐蔽和布置阵地,只要掐住两头,鬼子进来就别想轻易出去。此地主要针对从西面,也就是临汾、运城方向沿同蒲路回援的日军。”

木棍随即移到偏东一些的位置:“第二个点,在这里,安县以北的‘盘蛇谷’。顾名思义,这里的地形比将军岭更为险峻,通道更窄,两侧几乎是垂直的悬崖,只有一条临屯公路蜿蜒穿过。

此地不适合大部队行军,但绝对是公路机动部队的噩梦。一旦进入,重装备难以展开,队形必然拉长,是我们打伏击的绝佳场所。此地主要应对从东面,即长治、晋城方向沿公路回援的日军。”

他顿了顿,指向第三个标记点,位于前两者之间略偏南的位置:“还有这里,浮山县境内的黑风隘。此地虽不如前两处险要,但地理位置关键,是连接东西两个方向的枢纽。

如果鬼子回援部队规模较大,分路并进,或者是从中条山正面直接抽调的部队,此地是他们的重要选择。这里地形复杂,沟壑纵横,便于我军隐蔽和迂回,打好了,同样能收到奇效。”

介绍完地形,李云龙若有所思地用烟斗点了点地图,看向林骁,问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林骁,还有个要紧事。如果咱们伏击打响,战况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陷入了胶着,鬼子从周边县城,或者干脆再从中条山前线调兵回来增援,最快需要多长时间?”

林骁显然对此早有准备,立刻回答道:“旅长,这个问题我们重点评估过。周边县城,比如洪县、安县、浮山等地,距离预设战场较近,骑兵驰援或轻装步兵急行军,快则数小时,慢则大半天就能赶到。

但是,目前这些县城里鬼子守备兵力非常空虚,每个县城驻扎的日军通常不超过两个中队,大约300人,再加上一个营左右的伪军。

就算他们倾巢出动,能凑出的兵力也就四五百人,而且伪军战斗力有限。这股力量,对于咱们预设投入的近万主力伏击部队来说,形不成决定性影响,最多是些麻烦。”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加严肃:“真正的威胁,来自于中条山前线日军的再次回援。如果他们从前线抽调建制部队回来,麻烦就大了。

从他们接到求援信息,到停止进攻、收拢部队、组织转运,再沿着被我们破袭得千疮百孔的铁路线赶过来……即便一切顺利,最快也需要接近两天时间!”

“两天……”李云龙眯起眼睛,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沉吟道,“也就是说,留给咱们解决战斗的窗口期,满打满算,也就一天多的时间。必须在鬼子的第二批援兵赶到之前,结束战斗,打扫战场,然后迅速撤离!”

“是的,旅长!”林骁肯定地点头,“时间非常紧张,但如果我们准备充分,动作迅猛,完全有可能在鬼子大股援兵到达前,吃掉先头回援的这股敌人!”

李云龙点了点头,将这个问题记在心里,示意林骁继续。林骁的神色更加凝重,开始汇报正面战场的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