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深渊回响无限流 > 第385章 “先驱者”的遗产

第385章 “先驱者”的遗产(1 / 2)

会议室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全息投影仪发出的微弱嗡鸣,以及零因为精神透支而略显急促的呼吸声。她刚刚提交了那份简短的报告,并将自己在记忆图书馆中经历的那段惊心动魄的“潜水”和捕捉到的碎片信息,尽可能清晰地复述了出来。

“……筛选程序、源初扰动、应急净化序列、后门、最终选项、钥匙、路径、坐标、初始之……”

每一个词汇从零苍白的唇间吐出,都像是一记重锤,敲打在林默、肖雅和刚刚被紧急召来的邵博士心上。

长时间的沉默。

肖雅第一个反应过来,她的手指已经在个人终端上飞快地舞动,调取着基地数据库内所有可能与这些关键词沾边的、哪怕是再冷僻不过的资料。她的眉头紧锁,眼神锐利,如同发现了猎物踪迹的猎手。

“信息熵极高,逻辑链条存在巨大缺口,但……内在一致性却反常的强。”她喃喃自语,更像是在梳理自己的思路,“如果这是一个谎言或者记忆扭曲,其构建的底层逻辑未免过于……严谨和克制。尤其是‘责任’那个情绪锚点,非常真实。”

邵博士双手交叉抵在下巴下,镜片后的目光深邃:“‘先驱者’……假设这个称谓是准确的。那么他们代表的,是‘回廊’的创造者,或者说,是某个阶段的深度参与者。一个‘后门’……”她顿了顿,这个词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含义不言而喻,“这意味着‘回廊’系统并非完美闭环,它存在设计者预留的、可能连系统自身都未完全认知的漏洞。这颠覆了我们之前所有的底层假设。”

林默一直没有说话。他靠在椅背上,闭着双眼,手指轻轻揉着太阳穴。他在运用自己近乎本能的情势判断力,以及那微弱却精准的“真言回响”,去感知零带回来的信息中蕴含的“真实性”。那些破碎的画面,冰冷的男声,绝望的终末……在他的意识中交织、回荡。

几分钟后,他睁开眼,目光沉静而坚定。

“信息是真的。”他下了论断,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至少,核心部分是真的。有一个‘先驱者’,他预见到了灾难,并且违背了某种意志,留下了东西。这是我们目前掌握的、唯一可能跳出规则框架的线索。”

他看向零,眼神中带着询问和确认:“最关键的问题是,‘路径’和‘坐标’?有任何指向性吗?哪怕是再模糊的感觉?”

零深吸一口气,努力回忆着那最模糊的第四块碎片,那在红色警报闪光和尖锐蜂鸣中戛然而止的信息。

“坐标……不完整。只有‘初始之……’三个字,或者音节。”她努力描述着那种感觉,“但‘路径’……我捕捉到一种……强烈的‘排斥感’和‘隐匿性’。那个设施,那个‘后门’的所在地,似乎被设计成极力避免被任何形式的探测手段发现,包括‘回廊’自身的监测系统。它不在常规空间概念里,或者……被某种极高明的方式伪装、隔绝了。”

“排斥与隐匿……”肖雅捕捉到了关键词,“这意味着,它可能位于物理规则异常区,或者利用了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空间技术。‘初始之……’……‘初始点’?‘初始之地’?‘初始之星’?可能性太多。”

邵博士接话道:“如果‘先驱者’有能力留下这样一个后门,那么他必然会选择最安全、最不可能被意外发现的地方。考虑到‘回廊’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空间异常体,这个设施在现实世界中的位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极度偏僻,难以抵达;二是可能存在某种天然或人造的、能够屏蔽能量和信息泄露的环境。”

林默站起身,走到巨大的星系图前,目光扫过那些被标记为“异常”、“危险”、“未探索”的区域。

“我们需要一个筛选条件。”他沉声道,“基于‘先驱者’的思维模式。他是一个工程师,严谨,注重细节,甚至有些偏执。他留下的‘路径’,不会是一个简单的、写在纸上的地址。它更可能是一个谜题,一个需要特定‘钥匙’或者满足特定条件才能解锁的指引。”

他的目光转向零:“那份记忆碎片中,关于‘钥匙’的提及,是和‘路径’、‘坐标’紧密相连的。我们目前收集到的钥匙部件——‘记忆泪滴’、‘生命种子’、‘共鸣音叉’,它们是否就是触发这个‘路径’的‘钥匙’?”

零沉吟片刻,摇了摇头:“不确定。记忆碎片中的‘钥匙’,感觉更……原始,更接近本质。或许我们收集的部件是‘钥匙’的一部分,或者……是仿制品?又或者,需要这些部件达到某种共鸣状态,才能感应到‘路径’?”

肖雅突然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光芒:“等等……‘初始之……’ 结合‘路径’需要‘钥匙’才能触发……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路径’的坐标,本身就隐藏在‘钥匙’部件之中?或者说,需要集齐一定数量的部件,才能从它们相互之间的共鸣中,解读出那个坐标?”

这个想法让所有人精神一振。

“验证它。”林默立刻下令,“肖雅,你主导,联合邵博士的技术团队,对我们已获得的三个钥匙部件进行最深层次的能量场和信息结构分析,寻找任何可能隐藏的、超出我们目前认知范围的数据层。零,你继续在记忆图书馆中尝试,看能否找到更多与‘初始之’相关的碎片,或者任何关于‘路径’触发机制的描述。秦武,加强基地戒备,所有研究在最高保密层级下进行。”

命令被迅速执行下去。基地仿佛一台精密的机器,为了一个可能存在的渺茫希望,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研究团队不眠不休。对钥匙部件的分析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它们内部蕴含的能量和信息结构极其复杂,仿佛有无数的加密层。常规的物理扫描和信息破译手段收效甚微。

直到邵博士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或许,我们不应该用‘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它们,而是用‘共鸣’和‘感知’。就像零能够感知记忆碎片一样,我们是否能够引导钥匙部件自身‘诉说’出隐藏的信息?”

他们设计了一个极其精密的实验:在一个高度屏蔽的实验室中央,将三个钥匙部件放置在一个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利用从“编织者”遗迹和“监督者”技术中领悟到的能量引导方法,尝试在三角中心创造一个极其稳定的、纯净的能量场,试图激发三个部件之间的深层共鸣。

零被要求站在能量场的中心,作为感知和引导的媒介。

过程充满了风险。三个钥匙部件蕴含的力量非同小可,强行引导它们深层共鸣,可能会引发不可控的能量爆发。零再次承担起了最危险的任务。